煤的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矿业工程 > 煤的历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
ISBN:9787508603452
作者:(美)弗里兹
页数:178页

作者简介

唤醒地底沉睡已久的力量,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与蛮荒,引导人类走上一条从野蛮到优雅的黑色之路。

煤毫不起眼,肮脏丑陋,缺少石油带来的一夜暴富和一掷千金,却身系人类的繁荣与衰落、自然的祝福与诅咒。

它作为科技时代的奠基者,提供了文明开化所需的光明、温暖和能量,却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贫富悬殊。

煤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既富于创造性,又具破坏性。整个社会围绕着能量创造的物质财富所进行的博弈和抗衡,使得煤的故事如此引人注目。

如果没有煤铺就的这条黑色之路,我们的命运将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将与现在完全不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可以移动的气候”
第二章 英国宝石
第三章 踏上革命征程
第四章 全速前进
第五章 珍贵的种子
第六章 君主沉浮录
第七章 无形的力量
第八章 燃烧的传奇

编辑推荐

  唤醒地底沉睡已久的力量,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与蛮荒,引导人类走上一条从野蛮到优雅的黑色之路。

内容概要

巴巴拉·弗里兹,担任美国尼苏达州助理检察长长达12年,专门从事环保法律的执法工作。她目前与家人生活在圣保罗市。

图书封面


 煤的历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挺有意思的书。一来看到别人已经走过而我们正在走的路,看到描写燃煤带来的污染我就鼻塞了,并且寻思着秋冬临近该补充口罩了;二来知道了好些从未听过的幕后花边,从罗马教会不准亨利二世离婚到小布什与戈尔竞争总统宝座时西弗吉尼亚州投给他的5张至关重要的选票。这么多三亿年前的植物变成了这么多的煤,又被人类发现并利用,极大地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现在又带来环境困扰……何去何从?人类希望永远地、好好地在这个星球生活下去,不论是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还是如今对环境的焦虑和对新能源的渴望,都是对“生”天然的向往。但是,我总觉得,自然有自然的调节法则,是不为人类所动摇的。恐龙活了一亿年,但似乎没有证据表明恐龙建立了文明;人类以迅猛的速度建立了文明,也许就注定是昙花一现。就像我晚间吃油豆腐时写的那样,自然分配给所有人、所有物种的能量和时间可能都是等量的,用得猛就航程短,省着用就活得久。看选择咯~
  •     “煤是一中极其缺乏魅力的日用品。它脏、过时、老土,而且廉价。尤其是与石油相比,煤更加相形见绌。石油是煤的表兄,但比煤炫眼、老练得多……煤让我们联想起的不是富裕,而是贫。它让我们想到的是一幅凄凉的图景:浑身裹着煤灰的采煤工人在矿井里拖着沉重的脚步,从苛刻的雇主那里领来微薄的薪水,维持着穷困无望的一家人的生活。”巴巴拉·弗里兹在《煤的历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她的说法基本上没错,在信息时代的中国,仍然是这种情况,山西煤窑里的惨剧一再成为这种说法的注脚,甚至比十七世纪的英国煤窑中的情况更惨。在目前的中国,煤,意味着煤老板们的别墅、悍马,意味着黑窑工,意味着污染,我们的情况远比我们一直批判的资本主义原始集累时期的情况更糟糕,煤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但这一切并不是煤本身的错误。在罗马人入侵英国之后,他们发现了煤,一种露出地面的原野中闪光的矿石,一位罗马作家称之为“英国宝石”,因为它非常容易雕制与打磨成首饰。这种矿石的首饰被大量出口,让罗马市民们为之作迷,他们把它称为“煤精”,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了“精玉”。事实上人们分不清煤玉与煤,所以红男绿女们配带的首饰往往是煤质的。罗马人发现,这种英国宝石居然易燃,于是它将当作了燃料,比如在巴斯的米纳瓦神殿的永恒圣火中,就加入了煤,以照亮这个智慧女神的居所。但罗马人并不是最先用煤来作燃料的,南威尔士人更早,它们用煤来焚化死者,将它当作一种神秘的中介,护送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但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之后,煤人为燃料又被人们遗忘了。因为人类更倾向于使用木材。其实这种观念在欧洲人的历史中是根深蒂固的,欧洲人认为土地里的东西是属于地狱的、撒旦的,当年马铃薯进入欧洲时,也是被这们看待,因为马铃薯长在泥土里,所以被认为是一种阴性的地狱的植物。而煤炭,也隐在地被当作一种不体面的、尽量少用的燃料。时至今日,上等欧洲人还是以木材烧壁炉为荣。在罗马人之后,英国人可能小范围地烧过煤,但有漫长的几个世纪中,煤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要到12世纪晚期,历史学家们才从一些文献中知道烧可以当燃料。但英国人一直到了十七世纪,仍然将煤称为“海煤”。因为“煤”对他们而言指的是木炭。13世纪,又开始断断续续地烧煤,煤慢慢成为一种值得商人与教会争夺的资源。于是,煤的污染开始了,1306年夏,全英国的主教、男爵、爵士们纷纷离开庄园和领地,前往伦敦参加国会,但他们被伦敦的煤烟吓坏了……不久,贵族们便发起一场示威运动,反对使用这这种燃料,不久,国王爱德华一世明令禁止使用精作为燃料。但是,这个规定却因为煤炭的利益与便利让人们不曾遵守过。在欧洲流行黑死病的那几百年中,人们对煤的看法也是不断改变的,有人认为黑色的煤与煤烟带来了这种恐怖,以结节溃烂为症状态病被称为“炭疽”(anthrax),也就是希腊语的“煤”。而某些时候,煤烟又被认为阻止了黑死病,有益于健康。事物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观念史或使用史、关系史,在煤这里也不例外。十六世纪,英国的木材已大量短缺,煤正式成为第一燃料,伦敦也因此因为煤烟与雾的裹挟而大大闻名,早在1661年,约翰·伊夫林就写过:“伦敦这座城市号称理性动物的聚居地、至高无上的君主宝座,其实更像埃特纳火山、火神的庭院、斯特龙博利火山岛,或者地狱的边缘。”此后,伦敦的空气污染再严重,再有多少人死于煤烟与浓雾,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工业革命与煤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说木材属于农业时代,煤便属于工业时代,石油属于信息时代。纽科门的蒸气机因为耗能太大,只能将在煤矿井口,反正那些足够的煤够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煤是一种自耗性的物质,以它为能量开出煤,以它为能量驱动火车运煤,而火车的发明也是为了运煤而出现。有了煤,就有了蒸气机、火车、更多的铁,工业革命才成为可能。就连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与煤作为动力不无关系,匹兹堡、费城等都是率先因为使用煤而扩大起来的。无烟煤在美国率先使用,因为它的难以点着,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受欢迎,18世纪,萨米特山盛产无烟煤,要把煤运到费城,要先用四轮马车运14公里,再堆上用树木做成的长27米的扁平船,在激流中走上7天。1803年,5只木船沿利哈伊河去费城,只有2只到达目地地,“人们逃上了岸,方舟沉没了,把满船的煤留给‘好奇的鲶鱼和鳗鱼去琢磨’。”巴巴拉·弗里兹如是有趣地写道。但更有趣的是,这两船煤在费城无人问津,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点着它们,它们最后被铺到了人行道上。有人用了两天都点不燃无烟煤,于是沮丧地认为:“如果整个世界都着了火,利哈伊河的煤矿就是最安全的退路,因为那里是最后一个起火的地方。”但上帝不同意他的看法:1859年这个煤矿燃起了一场著名的大火,一直烧了82年。在美国,煤矿形成了一种新的力量,莫利·马格瑞斯、富兰克林·B·高恩、米切尔、约翰·L·刘易斯等大亨就与煤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上世纪舞台上,它为美国政治的许多核心内容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包括它集中的商业结构、强烈的反结盟情绪、反污染的运动、对环境保护规则的逐步接纳、劳资关系,以及联合运动。”巴巴拉·弗里兹总结道。煤的退出,事实上是工业社会的结束与信息社会的来到,在信息社会,煤被密封在电厂的炉子里,以电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当然,阴魂不散的是,它们污染远远未得到解决。煤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石炭纪,地球上有一种植物叫鳞木,它的树干底部直径有2米粗,树皮像蜥蝎的皮肤,顶端长出一些短短的枝干,上面长着细长的叶子,这种植物内柔软多髓,如果没有水,它会变秘松驰而脆弱,最终因为无法承受自己的体重而轰然倒塌。另一种植物叫封印木,长长的树干在顶端分叉,顶端的树枝上各行其长细长的叶子,看起来像王冠。主要由这两种植物倒下之后因为未完全发解,泡在水里,压进地壳运动的变化中,变成了煤炭。每一块煤炭都是化石,罗马人将它们作成首饰,当作“英国宝石”,这并没有什么错误。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读书】挺有意思的书。一来看到别人已经走过而我们正在走的路,看到描写燃煤带来的污染我就鼻塞了,并且寻思着秋冬临近该补充口罩了;二来知道了好些从未听过的幕后花边,从罗马教会不准亨利二世离婚到小布什与戈尔竞争总统宝座时西弗吉尼亚州投给他的5张至关重要的选票。这么多三亿年前的植物变成了这么多的煤,又被人类发现并利用,极大地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现在又带来环境困扰……何去何从?人类希望永远地、好好地在这个星球生活下去,不论是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还是如今对环境的焦虑和对新能源的渴望,都是对“生”天然的向往。但是,我总觉得,自然有自然的调节法则,是不为人类所动摇的。恐龙活了一亿年,但似乎没有证据表明恐龙建立了文明;人类以迅猛的速度建立了文明,也许就注定是昙花一现。
  •     煤的历史
  •     用煤的历史照见工业的历史 工业革命那一段关于煤、铁、蒸汽机三者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
  •     中信出版社的质量有保证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很好,内容也能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不过有点琐碎了,但是所有xxx的历史都是一些拼凑出来的书。放着平时看看还ok的
  •     视角不错
  •     一部以人类发展历程为线索的煤炭史,非常生动。
  •     我喜欢这本书,超级喜欢
  •     大西岛出产的是高贵的山黄铜,英国出产的是强力的(force)煤!
  •     科普向,并没有严谨地分析问题。
  •     很有历史感,给人以知识的力量
  •     意料之外的一本好书
  •     写得虎头蛇尾,从美国开始就写得无趣。
  •     记得当时做过读书笔记,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现在还记得的几句大致是:煤的发现拯救了树林……所有的生物,不过是移动的太阳能容器罢了。
  •     历史还是有趣的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