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與花椒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旅遊/人文 > 魚翅與花椒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2-6-3
ISBN:9789862620854
作者: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這裡的食物閃耀著螢光色澤,好像隨時都會醒來……
在這裡,你無法明確判斷眼前的東西能不能食用。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一頂帽子,或是朝牆壁咬下一大口;同樣的,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蓋一間小屋子。
在這裡,只要一把刀,就能把食材處理成各種形狀。你可以「切」,可以「片」,也可以「斬」「砍」「捶」「刮」「剜」,再加上切入的角度和切割的方向,變化出千變萬化的刀法。
在這裡,食物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人們的語言。他們說在愛情裡嫉妒的人是「吃醋」,「吃苦」則是對於生存的悲傷與艱難最好的形容。
這裡是中國,一個奇妙的飲食大國。
這本書是關於中國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個英國女孩在中國的冒險故事
獲得英國飲食作家工會大獎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國長住。打從一開始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那食物有多麼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在這本難得一見的回憶錄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國飲食之間的關係演進:第一次與四川料理相遇時的神魂顛倒、親眼目睹雞鴨被宰殺時的驚嚇、體驗千變萬化的刀工、對養生飲食的嘆服、品嘗珍稀野味時內心的道德兩難等等。
在這段迷人的旅途中,扶霞曾經是川菜廚師學徒,也曾試圖說服中國人「西餐」既不單調也不簡單,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她還品嘗過各種珍禽異獸,包括狗肉、果子狸、蠍子、兔腦殼、卵巢脂肪製成的雪蛤。但一個西方人究竟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國的飲食習慣?當扶霞回到英國老家的廚房時,她看著一隻鮮嫩的淺綠色毛毛蟲,猶豫著該不該把牠吃下去……
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我們熟悉的中國菜。原來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的甜味,就像悠閒而迷人的四川人,總是帶著一絲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餘地,就跟那裡培養出來的軍隊領袖一樣;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本書呈現了中式料理讓人難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地描繪出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兼具人文觀察與幽默趣味。這是世上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烹飪文化,最道地的記述。
作者簡介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在牛津長大,於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其後於倫敦亞非學院以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獲得中國研究碩士學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補助後,前往中國四川大學就讀一年;其後又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廚師訓練。
扶霞著有三本書,分別是《四川烹飪》(Sichuan Cookery,在美國以《天府之國》(Land of Plenty)書名出版)、《湘菜譜》(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Recipes from Hunan Province)、《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她在BBC中文頻道首度與中國當地電台合作時,擔任與成都電台合作的「吃東吃西」電台節目共同製作人,這是一系列以飲食為主題的雙語節目。她的文章曾刊登於各大報章雜誌,包括《金融時報》《紐約客》《美食家》《四川烹飪》雜誌等。她的作品也先後贏得了許多獎項。二○一○年,湖南省政府特別頒獎以肯定扶霞對湖南料理國際化的貢獻。
扶霞在最近十年裡,長期從事演講與烹飪示範工作,有時是獨立進行,有時則是和中國廚師合作,足跡踏遍了巴塞隆納、雪梨、紐約、加州、杜林、北京、上海與成都。她還曾擔任過中國烹飪旅行團的領隊。扶霞目前是倫敦「水月巴山餐飲集團」的顧問,負責對這家川菜館的菜單提出建議,同時指導或協助員工訓練,以及接待媒體的採訪。

譯者簡介
鍾沛君
台大外文系、輔大翻譯研究所畢業,專職中英同∕逐步口譯、書籍文件筆譯,譯有暢銷書《大腦、演化、人》《與神共餐》。

内容概要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扶霞.鄧洛普在牛津長大,於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其後於倫敦亞非學院以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獲得中國研究碩士學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補助後,前往中國四川大學就讀一年;其後又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廚師訓練。
扶霞著有三本書,分別是《四川烹飪》(Sichuan Cookery,在美國以《天府之國》(Land of Plenty)書名出版)、《湘菜譜》(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Recipes from Hunan Province)、《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她在BBC中文頻道首度與中國當地電台合作時,擔任與成都電台合作的「吃東吃西」電台節目共同製作人,這是一系列以飲食為主題的雙語節目。她的文章曾刊登於各大報章雜誌,包括《金融時報》《紐約客》《美食家》《四川烹飪》雜誌等。她的作品也先後贏得了許多獎項。二○一○年,湖南省政府特別頒獎以肯定扶霞對湖南料理國際化的貢獻。
扶霞在最近十年裡,長期從事演講與烹飪示範工作,有時是獨立進行,有時則是和中國廚師合作,足跡踏遍了巴塞隆納、雪梨、紐約、加州、杜林、北京、上海與成都。她還曾擔任過中國烹飪旅行團的領隊。扶霞目前是倫敦「水月巴山餐飲集團」的顧問,負責對這家川菜館的菜單提出建議,同時指導或協助員工訓練,以及接待媒體的採訪。

图书封面


 魚翅與花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当时在《开卷八分钟》听道长介绍这本书就非常有兴趣,外国怎么写中国的吃呢?如今读完,《开卷》已经停播,道长的网络新节目《一千零一夜》已经开播将近三个月了,令人感慨啊!其实这本就是一本以中国饮食烹饪为切入点的非虛构书写作品。当知道这本书时还在想,外国人谈中国美食,这书一定会很快会引进大陆版,但几年中没有任何引进的消息。今天读完才明白,既便谈的是吃,书中同样触碰了太多敏感话题,如溥仪皇帝、“毛”氏红烧肉、野味及保护动物、贫穷问题、粮食问题、大饥荒、浪费问题,生态问题等等。扶霞笔下九十年代的成都已经逝去,不禁令人想起何伟《江城》笔下的涪陵,我很好奇,为什么外国人看到了中国老城市的消亡?我们从出生就生活在那里,我们的社区、人际关系、生活半径,都隨着GDP的增长瓦解了,我不相信只有老外看到了什么是值得留下的城市文化、值得传承的城市状态。但住在城市的我们没有为自己的社区建设做过任何决定,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我们只能默默的无声的生活在城市,对它的变化无能为力,只能等待着又一次的驱离……我感觉伕霞对中国的感觉比何伟更复杂,何伟对中国的感情更多是人的感觉,而伕霞的胃已经被中国美食完全的征服了,而且深深的改变了她个人的饮食习惯,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美食的魔力,而且吃的文化也是中国目前依然还饱有活力的古老文化。此书记述的扶霞在中国各地的美食探险可说是叹为观止,而且其中很多美食已经失传再也吃不到了,绝对不是那些“吃货“能够吃到的晒到的。从这些文字中能感受到伕霞对中国美食的热爱,而且是从做到吃全方位的热爱。这几年接触了这些外国人对中国的非虛构书写,从中总感觉有种对中国快速发展的遗憾。感觉他们比我们更留恋中国的老城,好像住的比我们久似的,胡同没了,老街区没了,副食店没了,老餐馆没了,游乐园没了,只留下那熟悉的地名,我们的城市就这样无休止的更新着,这三十多年的城市高速发展所失去的东西可能不比十年浩劫失去的少,而且很可能更为珍贵。我常和周围朋友说“中国文化什么都没留下,就剩下吃了”,读完扶霞的书,我感觉可能饮食文化就是咱们中国文化的最后防线了,但现在这道防线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面临巨大的危机。城市的面貌可以任意的翻新变化,但如果这个城市的味道变了,我们也许就什么都没有了……2015.09.28.
  •     真的记不得怎样知道的这本书。从图书馆借出,一边皱眉,又是一本繁体竖版的书,一边又觉得好奇,鱼翅如何能和花椒连在一起。翻开书,很快就被作者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作者是一位英国女孩,剑桥大学英文文学毕业。痴迷于煮饭,向往神秘的中国。终于辞掉工作,申请到四川大学读书。见证了九十年代成都的发展和变化。当然她最先抵达的地方是香港。并且平生第一吃吃了一种叫做皮蛋的东西。黑乎乎,撒发着硫磺的气味,只是筷子碰到一点便偷偷用桌布擦去上面的残余,整顿饭都被这口令人作呕的东西影响。九十年代的四川大学,专门建立了当时的高标准留学生宿舍。不过课程并不适合扶霞。扶霞喜欢吃,喜欢煮。于是开始吃遍周围的小餐馆,逛遍周围的小市场。她开始感叹,在中国,还有什么是不能吃的吗?动物的内脏,鸡脚,猪蹄,各种软骨。。。。。。这些被中国人称为口感很好的东西,在这传统英国女孩看起来都无法忍受。菜市场活杀鸡鱼。。让她觉得无比血腥。。。或许是太热爱饮食,扶霞很快融入中国,开始认识一些小餐馆老板,开始学习中国厨艺。一年后,她居然还申请到四川烹饪学校学习一年。真正地拿起了中国厨师那把百用的大菜刀。开始学习真正的四川菜。游历中国后,写了几大著名的菜系。吃了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包括各种野生保护动物。她再也不是那个看到皮蛋就作呕的英国女孩了,涮火锅可以吃脑花,蛇虫鼠蚁统统没问题。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开始作呕了。。。。扶霞喜欢九十年代的中国,惋惜城市的巨变。国人口中所说的落后,在她的眼里是那么的珍贵。终于她开始有些厌倦中国,回到英国的家,午餐从自家菜园摘了些蔬菜,简单烹饪。装盘上桌,发现里面躺着一只菜虫,她看着菜虫,思考着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英国人的问题,从容地把菜虫放进嘴巴。很喜欢这本书,三观跟我相同,文字那么的生动。期待能有缘遇到,买一本回来。中秋到了,同事发微信问我哪里有卖大闸蟹的。几天后,我得知某超市有得卖,于是赶快告知。同事回了一条:中国产的吧看着这条短信,直接笑喷。一面回复她:据说这东西除了中国别的地方不产。一面想起了扶霞,外国人怎么能忍受吃那种脚上带毛,且要活蒸这么残忍的方法,这么奇怪的生物,不由得会心一笑。很推荐这本书哦。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热爱中国烹饪的英国女人写的,非常中国化了。她说她回英国老家,有次散步看到一群鹅,来中国之前只会将其看作英格兰乡村风光的一景,但是现在下意识就想象用豆瓣酱和花椒煮鹅肉,在炉子上冒泡的样子。有一次她和一对父子去郊游,小孩子拎着一串青蛙,她以为这是午饭,没想到人家是去放生…
  •     is a page turner
  •     最后吃掉菜虫太萌了。。
  •     很有趣的一本书,扶霞记录饮食真是太细腻,看另一个文化环境长大的人尝试中餐也挺过瘾,从吃鸡爪都犹豫到后来看到一群鹅走过都在想怎样吃,哈哈,就知道已经中国化了
  •     能感觉到作者是坐在过山车上写的这本书,一会被中餐的美妙口味拉进天堂,一会被中餐制作的各种经历拍进地狱。——终于看完了。没想到后半段有这么多多余而且不高明的评论。
  •     抵制吃鱼翅!
  •     除了性,饮食是不可厚非的重要生活元素之一。一个天一个地的走南闯北的吃。这个过程就是幸福。
  •     很好看,牛津的高材生来中国成都读书,读到后来却学起了川菜,光是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了。而且讲了好些中西饮食方面的差异,十分搞笑。比如吃鸡爪和鸭肠的煎熬……
  •     香港买书真不便宜。。。竖版繁体字看得有点晕,不太习惯啊(爱上竖版繁体了。最后弄懂了书名的涵义)
  •     cute
  •     感覺就是美食版的《江城》,也是外國人看中國的題材,也是會有一些對中國的批評,也是會有對中國不一樣的角度。好看!
  •     视角独特用来评价这本书就不是陈词滥调了, 确实很新鲜,常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 非常幽默,非常精彩.
  •     第一次从台湾买书,竖版刚开始读起来还有些别扭,后来也就习惯了。实习两周来每天上下班地铁上的读物。开头成都和长沙的两段还是很有趣的,但是后面总觉得写得有些矫情了,类似日记的文字。不过其实本来这本书也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所以也可以接受。总体感觉介于三四星之间吧,不过感觉在外国人中国纪实类的书里,这本还是没有何伟的书来得精彩。这本因为美食而引起人的阅读兴趣,但是感觉有些精彩的点却没有展开来描写。。
  •     這段歷程從1992年第一次到中國,在成都享用金黃色、炸得像奶油般滑順的茄子,用深紅色的辣醬烹煮的「魚香茄子」美好開始,至2007年揚州菜的學習為止,這段期間正好因中國改革開放,社會面臨巨大的轉變,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衝擊,作者扶霞(Fuchsia Dunlop)寫下她的觀察、她的經歷與感觸。
  •     太尼玛好笑了!!!!!!!!!!!!!!!!1300达成!keep reading!
  •     喜欢~我也爱吃花椒~ 今年看过好看的书之一~
  •     對作者表示敬意,一個外國人能夠全身心融入中國人的飲食思維,實在不容易,到最後竟然樂在其中并以此爲業了。最羡慕作者90年代在成都四川烹專學川菜的經歷,實在太棒了,恨不能取而代之。最後作者身為外國人又是寫飲食文字的真特麼好,一本書看下來,十之八九都是免費!還大餐!關鍵作者還厭倦了!!
  •     特别有趣的关于中国菜的书。扶霞的叙述既是从平民视角出发,又带有学术考究,语言风趣之余亦充满雅致,从美食角度观看着这个国家的变迁。
  •     作者算是个充满善意的外国人。
  •     文字有着五感介绍美食,食色性色,我怎能不爱?
  •     lxjx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实在是一本关于食物的好书。透过食物看中国。迷人的四川菜,大气的宫廷菜,精致的淮扬菜......让作者从一个连皮蛋都难以入口的英国女孩,到蛇虫鼠蚁无不入口的中国食评家。文字的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却又不乏严肃的思考。希望年底台湾行能买到一本二手书
  •     食物不只是美味,背后的文化和时间酝酿了人们的口味。
  •     听书,觉得一般
  •     一个英国女人吃翻中国的野心。认真地吃,是件很高级的事。食物终究还是关乎记忆的,所以扶霞小姐伤心时最想吃的还是牛腰子派和牧羊人派。
  •     洋舌尖上的中国~~
  •     说吃的书都会看饿,附赠菜谱很专业诶,为菜谱给一星
  •     因为作者的背景,看中国饮食的角度就非常别致。但作为中国人,看这样的别致有时也会有别扭之处,尤其是作者开始站在西方角度评论中国政治的时候。硬币的两面啊...不过这姑娘对中国菜倒确实是真爱。
  •     吃货都有共同的信仰
  •     本是怀着猎奇的心态看老外眼中的中餐,却惭愧原来英国女孩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的食物,胆大心细的扶霞·邓洛普给人留下了很难得的文字,大多数外国人眼中的中餐根本不是中餐,只是国外中餐馆里不伦不类的扬州炒饭或宫保鸡丁,难得有这样一个有心的外国人能对中餐报以如此大的热情而非偏见,诉说出中餐那美好的一面,和令老外难以想象的一面,从作者的文字中中国人终于能置身之外的正视我们自己的食物,在这里没有好坏之别,只是换位思考后的趣味和审视。
  •     文风很不错
  •     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