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智慧格言 > 把时间当作朋友章节试读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121087097
作者:李笑来
页数:248页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Reborn

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也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世界上没用什么东西是完美的。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完美的人。
面对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让人们感觉到了时间的宝贵,所有的一切都要速成,所有的东西都要高效。
人们时常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处在“本我”的状态,完全不知“自我”的存在,更不知如何用“自我”乃至“超我”来塑造“本我”。
为了逃避我们的不完美,为了解决时间的短缺,更为了满足“本我”,我们不再愿去开启我们的心智。
我们成了“本我”的奴隶,可却不愿挣扎、不愿改变、更不愿重生。就如同一只只滑稽的猴子,得到了香蕉,就得到了整个世界。
有关成功的书籍,成为了我们去填补过去的石块。我们垒砌一座座的城墙,最终让我们不在愧疚。
一粒粒的“解药”,开始让我们畅想未来。作为“奴隶”的我们,更加不知道挣扎与改变。
最终的最终,作为唯一可以感受时间的东西——生命,我们用完了自己的时间。
同时,也失去了作为生命的意义。。。。。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MARK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无

1、“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力量差别。
2、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3、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
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个能力,也因此使得他们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意味“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
  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你,生活就会从此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所有这之前的文字,要用来说明的是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心智的力量。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有感触的也就一句话,几个月后的今天已经淡忘了,唉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想读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返璞归真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2、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3、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4、精神的自由是谁也夺不走的。
5、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源自我们害怕未知。
6、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当你把时间花费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以段,那个人那件事成了你生命中的以部分。
7、时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
8、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尽管有些人换会来的可能是美元,有些人可能是人民币。
9、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10、现实不是我们最初以为得那个样子,也不是我们任何时候向往的那个样子。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第0章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是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即聪明又愚蠢,即勇敢又懦弱,即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即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
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第二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 过程中出现参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进入负数的地步——谁又能保底?
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说明我们的思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的同时,也说明语言文字有的时候局限到神恶魔程度——”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 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你现在竟然仅凭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并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地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A.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B.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C.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D.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但无论如何,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第4节 控制自己的情绪
“及时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hi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控制自己的大脑!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童谣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时间.
平静介绍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为了能在这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耐心的你,生活就会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柳比歇夫的日记,是”事件-时间日志“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细
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daie的图) ——3小时15分钟
鉴定daie ——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瓦拉写信——2小时45分钟
.........
做这种时间日志的好处是,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部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集体伸出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的感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依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苫布,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的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摸得监看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从今天开始,养成记录你每日时间开销的习惯吧。
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时间才能习得的能力
我尝试过一年,发现自己竟然连一年的计划都没能力完成,于是,再一次平静的介绍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实的同时,一口气把期限缩短到一 个星期。终于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的。这个发现让我非常高兴,因为,我 发现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竟然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了!快到30岁了,我才小心翼翼地吧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到今天,也依然最长使用一年作为计划制订的最长期限。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说,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我只是朴素地用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是的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不过是空谈。
我们一生做得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改变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第4章 开启我们的心智
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实际与其他的动物居然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计算。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比”体验“更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个人和群体的经验有限。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希拉里:”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要去的地方。“
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悉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了解学习的过程
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写作恩呢管理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不是写散文的能力,我说的知识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理性文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得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突飞猛进的感觉。
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很多时候,不明真相,是所有扭曲心理产生的最终根源。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只有记笔记成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得好处。
第5章 小心成功学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孩子与牧师的故事。“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是一个谬论,能够符合逻辑的道理是“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成功学里面很多的单向成立的论断。“很多学生听不懂语速正常发音纯正的英语”这句话,就是单向成立。反过来就是荒谬的——难道学生听不懂的就肯定是语速正常发音纯正的英语了么?
case study是成功学里面非常惯用的伎俩,以偏盖全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的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然而,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没必要努力了。其实,所有的人都须努力。只是,强调努力和奋斗是挺可笑的而已。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是谁,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接受现实实在是太困难,因为,每接受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可能更加难以接受的事实。
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的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后,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引用“23对染色体的排列组合共有30兆种可能性”这个事实,能且只能完整地证明一件事儿:每个人在生理条件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好像什么都证明不了。现实生活会用各种各样的诡异方法让你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挤公共汽车的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各不相同,但那又怎么样呢?他们得忍受一样的拥挤,一样的异味,一样的烦躁。站在银行窗口排队的那一刹那,每个人无论怎么样不同,还是必须按照同样的规则时等候。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所以,我常这样告诉我自己“你并不孤独。“当我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会这样对自己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决方案变成文字放在哪儿了。当我遇到什么意外今夕的时候,我还是会对自己这么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所谓新云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应该为此高新,但没必要大喜过望,直至失态的地步。
崔健:”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活,爱情算个屁“。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成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不要说模仿成功者,就算观察成功者也很难。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但观察失败者却相对要较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某种意义上,尽管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时”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实践相伴短则至少5年,长则20年“。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6章 更多思考
第一,因为他们决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大多好;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觉得自己重生一次。
学会起码一种节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做一个正常的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作为一个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喝喝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抽烟喝酒......如果你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你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你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有的人在生活琐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选择意味着放弃。
你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
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而每一块用20分钟完成。把这20分钟当做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然后在间隔期间,休息,然后继续。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式任务开始。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开始学习。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把生活节奏调得慢一点。
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上写着”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5篇英语作文“什么的。这样的强度,对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为凡是值得做得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做个不迟到的人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2次)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关于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的交流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的人。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办不到就果断说清楚。
主动帮助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共享。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所以傻逼都是自证的"。
把”有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自卑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落差大所造成的自卑是正常的。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适当的放纵下自己。
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对逻辑、数学产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感知这些无形的、抽象的理论会给他们带来怎样有型的、具体的好处——事实上,这些好处本身也同样或者可能是更加无形的和抽象的。
delaydiscounting,延迟折扣。人们在相信自己明天会拥有更多金钱的同时,他们还同样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尽管今天总计有24个小时,明天总计也同样只有24个小时。
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会不收到任何惩罚——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当我们为某件事忙碌的时候,我们往往并不真正清楚正在进行的这件事情确实需要多长时间。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甚至愚蠢地认为明天肯定没有今天这么多的烂事需要处理。
而随着信息输入越来越多,大脑就越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质细胞。而颅腔的大小事有限度额,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汇贯通”的现象——那些原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西悉尼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闹钟的信息量超长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汇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耐心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有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 ,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流行了千百年。很令人怀疑的是,这句话在这千百年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少壮不努力”的人数,又或者多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大伤悲”的人数。这么有道理的话,为什么总是并不起作用呢?合理的解释是,需要太长的时间才可以获得的经验很难传递,就是因为缺乏现有的经验作为支撑。而想让一个孩子去真正理解“时间纵酒会越来越快“这样一个道理之所以无比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类似的现有经验“,还恰好有着相反的”现存经验“。
事实上,我的观察室,几乎所有失败的青少年教育,都是以为那位除暴简单而又愚昧地无视孩子们所拥有的”现存经验“和”现存经验的作用“。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1〗——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会有兴趣了。
2.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你总是觉得每一件都很紧急。不过,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紧急的事儿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几乎只是出现在故事里。不信你就尝试着把所有你觉得紧急的事儿延迟一段时间再处理,如此坚持一个月左右。最终你就会明白那些事儿实际上都没有那么紧急。所以,你只需要一个判断标准就够了:这事儿是否真的重要。再往后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3.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4.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5.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在这一点上——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一样的——你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算法:如果满分是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定律,61.8分是恰好的。因为61.8分以上的成绩,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得。不信你看看那些参加奥运的冠军们就知道了,他们很少不带伤的。当然更多人会因伤或其他原因提前退出,而你不可能认识——因为你认识的都是那些坚持到底的冠军。我这里说的坚持到底不是指他们的毅力,而是指他们的运气。要知道,那些因受伤不得不提前退役的人也都有着超强的毅力。就算是那些冠军,也很可能根本就是在透支。另外,要知道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保持那种状态。
6.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建立在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比如我去当英语老师——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我也知道自己的某些局限使得我不会在这个领域成为俞敏洪似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过得很好。平庸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7.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挑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务有最后期限要求并且有相应的质量要求的话,这种做法将必然导致拖拉。
8.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9.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要做一个行动派:一件事情的结果只有做了之后才能了解,在没有行动之前去猜测他的价值是荒谬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想看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豆瓣笔记做的连收藏书的功能都没有?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把时间当作朋友》书摘

这是一本于我而言获益匪浅的书,李笑来的生活经历及思考使此书处处闪烁着光芒,而某些观点的不谋而合,令我内心更为坚定,甚至在以一定程度上如同醐醍灌顶,“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挣脱了枷锁,获得崭新的世界。以下是书摘(如果如此书摘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0章 所有人的困境
  
  苏格拉底揭示所谓的思考过程不过是“提问和回答”
  
  培根:Reading makes s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却往往并不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许多人都是矛盾的,甚至矛盾一生,但很少有人是故意矛盾的。
  
  很多人“既勤奋又懒惰”的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时间不够了”的恐惧使得他们勤奋或虚假勤奋,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并美其名曰“提高效率”,但“没有时间了”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第1章 心智的力量
  了解心智的力量
  所有的方法只有2种:正确的,错误的。作为学生,只有一个有效并且合理的选择,那就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但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收获,并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
  
  心智力量的差异
  ①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大多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钱钟书: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他的红屁股。
  
  有强大心智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的思考:
  他的这个缺点是否会阻碍团队目标的实现?
  •是,能否补救?
  →能,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不能,作为团队成员,能否有效的提供帮助?
  →能,相处一个有效的方式去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不能,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有,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没有,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不是,能否平静对待?
   →能,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不能,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会有怎样的天壤之别?
  
  ②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猎头锁定的是人才市场上一些被低估的人,即“二流人才”。
  
  ②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人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并不是没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做好,面对这种情况需要自问: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我并没有做好?如果只是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问自己做好这件事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就努力做知道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在那上面遭受挫折而已。(如果做了后发现又有困难放弃,转向其他事情并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现困难,心理学称这种概念为Rationalization)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上做得好,并做的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就不会对那件事没兴趣。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可能极其耗时费力),然后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出现了。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才有良性循环。
  
  ③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事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重复,就是大量的时间投入。
  
  相对于坚持,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的虚度更多的时间。
  
  ④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
  
  每天都反省。
  
  
  第2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何谓心智
  心智主要包括3个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一个人的心智顶多有1%是基因遗传决定的。(作者自己观察得出)
  
  “更聪明”的父母的孩子,在随后的成长中每时每刻都有更多的机会耳濡目染并学习模仿“更聪明”的行为,而最终也就“变得”(也“显得”)“更聪明”
  
  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的大幅增长。
  
  起点
  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
  
  控制我们的大脑
  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 ,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
  
  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亲身感受,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更容易忍受那些痛苦。提醒自己再痛苦,在目前这个阶段,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心理学家斯科特帕克曾经详细记录他所遇到的最为夸张的,最具戏剧性的案例: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 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痛苦就是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终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并且,大脑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简单又有效的两个办法:
  1. 在同一个本子,把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
  2. 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
  
  尽管“遗忘痛苦”是我们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但是,这种“善意”的功能也同样会有副
  作用,所以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例子:
  一个人要拿到奖学金就得获得GRE高分一共要搞定20,000个单词,而因此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是每年 40,000美元左右——并且连续四年没有失业可能。当时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8:1,所以,大约应该相当于320,000元人民币。而如果一年的税后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税前就要赚取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币。那么,每个单词应该大约值20元人民币——这还只不过是这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所以,他终于明白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他每天都强迫自己背下200个单词。而到了晚上验收效果的时候,每在确定记住了的单词前面画上一个勾的时候,他就要想象一下刚刚数过一张20元人民币的钞票。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感觉心满意足,因为今天又赚了4000块。
  
  推迟满足感
  要知道一个人有无自制能力和此人是否有才华,其实是完全不相干的。
  
  大多数人看法惊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只不过或者程度不同,或者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 是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没必要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这不是很难做到,而是干脆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对大脑格外活跃的人更是如此,所以,有的时候成为高手需要愚钝。
  
  控制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正确的方法是:审视自己都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因拖延最后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今天的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
  
  
  第3章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精确感知时间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
  找到缘由。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外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这种基于过程的 “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参照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
  
  最好的工具:纸笔
  人或多或少是“半途而废”的经验主义的动物,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地原
  谅自己。如果你不记录下来,仅凭那靠不住的记忆,就会很容易原谅自己,继续放纵下去,让时间白白度过,不带来一点收益。最要命的、也更可能因为没有记录而带来的结果是 :根本就没体会到自己有任何理由自责——因为你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
  
  制作时间预算
  第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
  第二个良好的习惯: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 15至30分钟是制作当天的任务列表,给每个任务标上权重值:1~3(1.不重要;2.一般;3.重要)
  审视一下已经被标记为“重要”的那些任务。因为其中必然有一些只不过是“显得很重要”而已;还需要重新审视一下那些被你认为 “不重要”的任务,因为其中总是有一些实际上是“显得不重要”而已。(不要害怕修改权重值,你在修改,就说明你在进步。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
  判断一个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一)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必要制作列表。
  原则是:一个人不能过分苛求自己——尽管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放纵自己。
  
  (二)最好的列表记录工具是纸和笔。
  (或许平板电脑是可选的)
  
  (三)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好,用最简便的方式记录是最合理的:大量的缩写、箭头、线条、对号、叉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符号和圈圈框框……
  着迷于把列表做得工整是“强迫症”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些没有实际意义、浪费时间的事情。
  
  (四)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关键在于要随时可以看到,随时可以书写和标记。
  
  (五)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而已——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六)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觉得目前列表的其他部分有修改的必要时,!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你的新鲜主意记录在那里,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这个任务列表,专注在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突然又出现了什么新鲜主意,依然如法炮制。
  
  (七)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若有些任务项目相对复杂,最好提前用制作一个可以勾画的核对列表,逐一核对,确保万无一失。
  
  (八)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一)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 已经有人做到了;2) 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我还要想他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能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努力、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三)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有些时候故意根本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
  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 “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大多数情况下的建议: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不令人满意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第4章 开拓我们的心智
  摆脱经验的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自于我们害怕未知。托马斯索维尔的类比特别精巧。他说,在茫茫而又无限的未知空间里,我们的“知识”只不过像其中的星球一样,而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隙要不知道比那些星球本身大出多少倍。所以,我们需要“信仰”、“希望”、“爱”、“奇迹”等等被学者们称为“必要之幻觉”(necessary fiction)之类的东西去填补这些空隙才感觉心安理得。
  
  以下这个故事部分说明某些荒谬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可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挂着一串香蕉。实验人员准备了开水,一旦有猴子碰香蕉,马上就会有滚烫的开水浇向那只猴子。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被开水烫,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同样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不再试图去拿香蕉。然后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走,换进去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当然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还没等科学家浇水,其他四只猴子就对那新来的猴子一顿暴打。新猴子挨了几次打之后,也不再试图去拿香蕉了——怕再挨打。此后,实验人员再把另一只猴子换走,换进去另外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切如前,等待它的是其他四只猴子的一顿暴打。于是,这只新来的猴子也不敢碰香蕉了。最好玩的是,上次挨打的猴子,这次出手最重。(其他的猴子也许出于爱护,这只猴子肯定是出于报复)尽管它并没有被开水浇过。最终,笼子里最初的五只猴子都被换走了。现在的这五只猴子并不知道开水的存在,它们只知道一件事情——谁要敢碰那串香蕉,上去就是一顿暴打。(它们的行为与爱护无关,全都是出于报复!)
  猴子们最终都不可能搞清楚香蕉和开水是什么关系,只是得到了一个结论——香蕉是不能碰的——至于为什么不能碰,却被完全地曲解了。只看结果,不究原因,或者是乱解原因,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想法和做法啊?正所谓“经验主义害死人”。
  
  现在的教育状况:
  一个大猴子在卖力地“教”一群小猴子——要是一个大猩猩在教一群小猴子倒也强一点。可以想象的是那些最终进化成人的小猴子一路上要经历怎样残酷而难以想象的磨难?!
  
  所有学习过程中,或者说知识传递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验主义”的局限,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根本局限:
  ① 个体的经验有限。例子:“强光喷嚏反射”(Photic sneeze reflex)、色盲、同性恋问题
  ② 群体的经验有限。
  ③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牢记这世界确实的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而后把这句话变成现存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
  
  提高自学能力
  ①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在此之前就要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输入之后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还要依靠反复才能真正记住;不能全部记忆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不可能找不到;刚输入的信息与过去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的话,还要花时间仔细甄别,以便将来使用的时候不出差错;刚输入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曾经输入的信息有关联的话,就要想办法弄清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
  
  ②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③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的说的写作能力是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④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
  
  ⑤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纸笔,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支持、反对、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有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处理知识的能力——“反刍”。
  
  ⑥ 了解学习的进程
  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那个曲线实际上是阶梯状的——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
  
  
  每个阶梯可能没有那么陡峭。如果放大一点,阶梯的每一阶可能应该是这样的:
  
  
  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更多的时候,那个曲线应该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最终总体上依然是上升的曲线,打个比方,有时候就有点儿像华尔兹那样,先进两步再退一步:
  
  
  正确对待老师
  ① 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
  ② 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③ 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
  ④ 无论是哪一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
  
  很多的时候,不明真相,是所有扭曲心理产生的最终根源。
  
  智商和思考能力好像并不完全关联。
  
  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确的时候。
  
  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当你改变你的态度之后,你的世界就会因此发生转变。
  
  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某个考试或许很愚蠢,但,某个考试很愚蠢的这个事实,有的时候会证明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不要吝啬时间、精力、目光短浅,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耐心培养记忆力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尽量让它们有序地排列起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
  
  我们学习的过程与牛“反刍”的过程非常相似。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记笔记的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使用下图所示的方法把页面分成不同的区域:
  
  笔记内容栏: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内容。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概要:用一个或两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录音笔确实是好东西——可以用来从容地整理清楚的笔记。
  
  
  最朴素的纸和笔是最有效的工具。只有记笔记成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
  
  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
  人人都能成功,你是否相信
  少数人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这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能够比较接近地表示这种分布情况的数学曲线叫做“正态分布曲线”(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如下图:
  
  可以想象一下在 X 轴上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一字排开,而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投射在 Y 轴上,最多的站在中间,剩下的往两边排,那么最终就应该非常接近这个正态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的最重要分布。大量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大多数随机变量均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若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而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太大,在理论上可以证明,该数量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卡尔•马克思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资源的“分配不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匀”),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与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在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之后,认为早晚有一天,总会物质极端丰富;到那时候,人们就可以各取所需。事实上,马克思去世 120 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已经相对极端丰富,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并且依然分配不匀,而贫富差距也只
  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即资源原本就是有限的)这个现实,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
  
  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嫉妒源自于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的扭曲理解,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个案分析——“成功学”的方法缺陷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杀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逻辑混乱。
  
  努力是应当的,无须强调
  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 H. Knight 3 )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然而,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没必要努力了。
  
  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如果把进步程度投射在纵轴上,把学习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在横轴上,得到的曲线往往与“对数曲线”非常类似
  
  
  
  
  
  透过这个曲线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到最后阶段,横轴(时间精力)上要有很大的差异才能造成纵轴(成绩)上明显的却又很小的差异。
  
  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然后用“非天生的努力”对抗“天生的懒惰”的同时,还要认识到最终的苦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所以更加需要分外的、一贯的努力。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我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信条除了人之外没起过任何正面作用,这样的想法最容易使一个人想入非非,并因此虚度时光、一事无成。
  
  “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不
  要把“自卑”当作负面词汇理解,那只是一种正常心态。如果,该自卑的时候不
  自卑,那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该自卑的时候却扭曲地显得或者竟然真
  的自信,别人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个“自负的蠢货”。
  
  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遇到麻烦、意外惊喜的时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
  
  井底之蛙是不可能知道这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井,与它所在的那个井没什么不同。可能是大井,可能是小井,井口可能是方的,可能是圆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并且至关重要的,这些井的深度是青蛙跳不出去的深度。那只井底之蛙于是更不可能知道其他的井里可能有着与自己一模一样的青蛙,也可能是大一点的,也可能是小一点的;它(们)也不可能知道哪只(哪些)青蛙与自己有着一模一样的想法——尽管它可能从细微角度出发,都是独一无二的,并非 100%相同的青蛙。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既然成功者是人,就有大多数人所具备的共同缺陷:“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比如前面提到过的“人类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遗忘痛苦。”所以,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乃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去了。
  
  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Self-serving Bias。)
  
  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自己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不要相信“运气”, 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理性角度出发,所谓我们能体会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欲望并不总可以被满足,却是自己能控制的。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人们不喜欢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并且,越是脆弱的人越希望获得控制权;同时,越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权的时候就越害怕。
  
  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方式:迷信血型、星座,查皇历决定自己的运程,偷偷献祭求吉兆,或者背地里下咒希望自己讨厌或者憎恨的人不得好死。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苏轼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如果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你最终就会发现你今天面临的所有尴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责任。
  
  如果相信好运气,生活并不会因此就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但反过来,如果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生活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神奇的是,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他们与“平庸”的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而那些不优秀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
  
  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其中一个特征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①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②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③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④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6章 更多思考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进取之路上的人往往觉得更吃力,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往往洋洋自得,因为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最终习得某种技能,意味着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被误解了的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处理意外事件、休息、其他活动。
  
  需要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必须选择其一,选择意味着放弃:a.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b.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就可这样规划:大概用6.18个小时去工作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反过来,如果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工作学习——因为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
  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的方法:看看每天做的事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一样的——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算法:如果满分是 100 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定律,61.8 分是恰好的。因为 61.8 分以上的成绩,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得。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
  
  应该明白为什么以前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却最终竟然一无所获了吧?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你竟然每一次都给自己定下 100 分的目标!就算书上的方法是正确的,你实践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拿出你的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 2 个小时。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专注 3 个小时更好。
  
  可以参照所谓的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而每一块用20分钟完成。你把20分钟当作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而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不怕健康有问题那就抽一支烟,或者给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个电话说点儿肉麻的话……在属于休息时间的5分钟之内的最后一分钟,重新振作,尝试着恢复状态,之后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于是,在你规划时间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终需要规划出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而因为它简单而有效,所以会很容易体会到效果。于是,你应该很容易坚持。当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趣还是无趣。(番茄工作法?)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效率很差的根源在于:专做简单的,回避苦难的。
  
  任务都可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导致一个人拖拉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
  
  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 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
  
  正确的策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做个不迟到的人
  01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02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0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04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如果计划中需要涉及交通时间,一定要把交通时间估算好。无论如何都
  要有一些应对措施。
   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05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06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没有谁会仅仅因为你的责怪而改变的,不要轻易嘲弄迟到的人。
  
  关于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① 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成年人一般每天应该睡6到7个小时才是最健康的。
  ②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要学会同时做两件事情(用个本子记录每次交流的时间和次数)。
  ③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A 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往往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并不是金钱帮助;因为你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怨恨你的人,就算你提供了帮助最终他也不见得会真的感激你。
  B 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当身边的人求助于你的时候,你要做的事儿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C 主动帮助别人,那他们往往会加倍地感激你。
  D 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
  E 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
  
  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你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麻烦,比如嫉妒;如果你是平庸的,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其实并不平庸,那么别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小丑而已——“所有的傻逼都是自证的”
  
  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强,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自己“觉得”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而已。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学上称“Self-serving Bias”(自利性偏差)的心理倾向。比如,当一个团队成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贡献而忽略别人的存在;当一个团队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过失而尽量把自己排除在外。
  
  人们普遍并不自知,是人类大脑所拥有的自我保护功能,对很多人来讲,“自知”甚至可能
  是非常残忍的。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但,可能会出乎意料——你身边的人不再在这方面跟你比较了,他们会自动放弃,然后跟你比你不如他们的地方!因为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的水量,取决于其中最短的一根木条)来看,仅仅某一方面,并不决定全部。——不用花心思、花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因为这几乎是没办法做到的。无论你怎么做,你还是很难获得对方的承认,因为你的想法和做法并不能影响他们的判断。
  
  别人如何认为、评价、评论,其实根本没办法影响你自己的状态。但是,一旦你开始为此心烦意乱、胡思乱想,那么你就不仅倒霉而且可怜了,因为你已经被左右了。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大多的时候,一个人不现实就是因为他的想法不现实,而他的想法不现实,往往是因为他所使用的句型——决定了它无论怎么替换都只能造出不现实的句子。 另外,“要是……就好了!”这种念头不仅无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个句型会衍生出一个很恐怖的句型——“要是……就好了!但,……!”
  
  自卑是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之一
  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感知这个世界的,而“感觉”本身又非常不准确、特别容易受到影响、最可能是被误导的(比如魔术)。显而易见,整个社会的观念只不过是绝大多数人观念的组合,不可能不包含着未矫正过的、粗糙并扭曲的所谓“真实的感觉”。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多的时候我们确实有必要漠视甚至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因为很多的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的感觉”而已。
  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从不自卑,那是真正地扭曲了自己。
  
  反倒是资质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易自卑,从概率角度出发,几乎不会遇到极大的落差:
  假设某人A非常优秀,与所有的人一样,不大可能是完美的。A 所拥有的非常优秀的那方面(姑且假设100 分制下可以打 99 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一般的那方面(65 分)来看,差距高达34分。 而另外一个没那么优秀的B——在某个于他来说还算优秀的那方面(80 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另外一个一般的那方面(60 分)来看,差距仅有 20 分。于是,从自我满意度来看,更优秀的 A 要比 B 承受更大的落差,如果只考虑落差本身的话,那么更优秀的 A 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尽管他无论在哪方面都实际上要比 B 更优秀。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而且你的优点与缺点之间的落差被你人为地却同时又是自然地减少了——貌似矛盾却非常合理的结果。这种落差的减小必然会减缓你那不必要的痛苦。
  
  最为精巧却又最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不再使用“优点”、“缺点”这种明显含有褒贬含义的词,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中性的词——“特点”
  
  如果仅仅不过是因为你“自卑”了一下,“自负”了一下,或者,“虚荣”了一下,你身边的人就受伤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你,是他们——他们太脆弱了。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这世界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出生,就自动享有这家银行为你开设的一个 VIP 账号。每一天,这个 VIP 账号里面都会被自动存入86400 元钱。而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 86400 元花光。这家银行不接受存款、透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实存在,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86400 秒。
  
  年收入 每秒钟的价值
  100 万元 0.03170979 元
  60 万元 0.01902587 元
  20 万元 0.00634195 元
  10 万元 0.00317097 元
  8 万元 0.00253678 元
  5 万元 0.00158549 元
  3 万元 0.00095129 元
  2 万元 0.00063419 元
  
  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因为他的时间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每一秒钟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都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秒钟变得更具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因为你把时间具体化为金钱,使得你开始格外爱惜时间,并且开始动脑思考“我应该如何运用我的时间呢?”
  
  被低估了的今天
  调查甚至发现,人们往往基于事实上少得可怜的经验,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种种窘境,而过分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心理学家们把这种过分低估称为“Delay discounting”。(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大学生最好不要把宝贵的青春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的误解。)
  
  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而Gal Zauberman和John Lynch Jr两位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在这两种普遍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调查报告指出人们害怕当众演说甚于害怕死亡。原因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
  
  提前准备的好处
  ① 所谓“灵感”
  例子这东西就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凡事都只不过是靠积累。
  
  素材积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那么就甚至可以积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象的素材
  
  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需要的“我们所关注的信息”(“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
  每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接受并在大脑灰质细胞中储存大量的信息,尽管大量信息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我们甚至无法有意识地调出,但它们就好像是鸡尾酒会中无序而又嘈杂的“噪音”,有时我们“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得我们“神奇地”捕捉到那些与“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相关的某些信息——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乍现”。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
  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② 所谓“能力”
  在学习、工作上,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过准备。
  
  面对任何选择,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准备不充分。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性能力由于与心肺功能紧密相关,那么在若干年后仍然可以做到一枝独秀。
  
  很大程度上,财富决定智商,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甚至难以逆转的作用。(对比一下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即可。所以,整体上来看,环境条件贫富的区别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异。)
  
  突破 “准备不充分-焦虑-分散注意力-产能低下-更焦虑的恶性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
  
  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反过来,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的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是缺乏耐心的结果。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罢。
  
  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越早醒悟越好
  心理学家用特别简单、准确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对一个 5 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20%;而对一个 50 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1/50,即 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有道理的话为什么总是并不起作用呢?合理的解释是,需要太长时间才可以获得的经验很难传递,就是因为缺乏现有的经验作为支撑。而想让一个孩子去真正理解“时间终究会越来越快”的这样一个道理之所以无比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类似的现有经验”,还恰好有着相反的“现存经验”。
  事实上,几乎所有失败的青少年教育,都是因为粗暴简单而又愚昧地无视孩子们所拥有的“现存经验”和“现存经验的作用”。
  
  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初始条件的一个极小的差异将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一个极大的差异。“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形象地说明了混沌学的核心内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
  所以,在真正能够理解混沌理论的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命运就有了另外的解释。初始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最终天壤之别的结果。
  
  运用心智的力量忽略眼前的纷纷扰扰,专注于别人看不到的许多年之后的精彩。
  
  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
  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然而重生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偏偏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不断学习是因为没有目标
原来我之所以为奥运冠军感动,是因为比赛的残酷。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前言 &第零章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人生是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
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是源自于所有人共同的弱点:懒惰。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而大约到了6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对母语更为关注,Kuhl教授的解释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这些婴儿并非是“失去”了语音分辨能力,而是他们的大脑开始发展出一套过滤(filter)机制,能够把那些与母语无关的语音过滤掉,或者,把那些与母语中存在的语音相似的语音归为同一类。于是,最终的表现是他们无法分辨某些语音以及某些语音之间的差别了——当然是与母语无关的语音。后文还会提到,大脑需要这样的过滤器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还要把不同的音色的人发出的同一个语音归为一类,大脑才能不出错地理解语言。
实际上,每一种语言所使用的语音都是有限的。瑞典语使用16个元音,英语使用8个元音,日语只使用5个元音;而中文使用6个元音——比日语多了一个,这也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的语音要比日本人稍微容易一些。在我们国家,有些地区的人分不清楚“r”和“l”的区别,在他们(成年人)的听觉中,“row”和“low”、“rake”和“lake”都是没区别的。大约到了婴儿11个月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中那个过滤机制已经非常健全了,于是他们就从“世界公民”变成了“某一语言的公民”。到了18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多多少少开始关注语法现象、语言模式了,例如他们可以猜得出来“-ing”和“-ed”结尾的词大抵上是动词了。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Michael Merzenich9 认为,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立亿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10 教授认为,“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第0章 所有人的困境
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
第一章 心智的力量
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几乎所有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
其实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大量的时间投入。
第二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 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 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运用心智可以获得解放。比如,约翰·纳什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 “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他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为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我们的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
提出“情商”概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关于“推迟满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的实验。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自己的天性。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人,生活会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要点,警醒点。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2012-10-28读完
总结

正如文章所说:“时间管理”或者“管理时间”于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时间根本就不会、也从未听从任何人的“管理”。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让时间慢一些流逝,也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时间快一些溜走。连上帝也做不到。
事情的表达?
什么事情首先要想清楚,了解清楚,再说清楚,不需要太多的华丽辞藻。我们需要从听众的角度上来考虑,考虑听者的感受。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像《像一把刀子》这首歌中所形容,“我的心就像一把刀子,它要穿过你的喉咙去吻你的肺”我们要用一种态度,往往是要穿过问题的喉咙去探它的肺才可以找到答案。我想如果我们怀着热恋般的的激情和态度去解决问题,那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时间管理。
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的感知时间;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与时间做朋友。
既勤奋,又懒惰?
是的,只有学会真正的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没有人愿意做猴子,我也是。分析我们的“勤奋”,是因为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总是有“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换来那些虚假的“勤奋”。
心智的力量?
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
怎么用强大的心智力量去面对“上司的愚蠢”。我们需要的是思考,从各个方面上去思考。他的这个缺点是否会阻碍团队目标的实现?如果是,是否有补救的余地?如果能补救,作为团队的成员,是否有有效的帮助?如果有一个有效的帮助方式,那么去想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 如果没有有效的帮助,那作为团队的成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如果有,那就想办法提交,并推行实行。如果没有就暂时闭嘴---不要抱怨。
如果没有可补救的余地、、那就平静的对待,专心的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如果不能平静的对待,不要抱怨,应该安静的离开。多问自己几个,这样做有用吗,会有很好的效果。
兴趣重要吗?
喜欢讨厌,你把一件事情能做很好,你会讨厌吗?相反,你做不好的事情,才会令你讨厌。多问问自己,我不喜欢的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呢?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果有,就要努力的去做,直到自己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而如果一件事情,做的挺好,就是不喜欢,那纯粹是因为那件事情对自己确实没有具体的意义了。这种情况很少。
我们总是说自己的兴趣不在这里,真正的兴趣在别的事情上。事实上,我们的那件兴趣的事情,我们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受到挫折而已。所以兴趣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一件事,你做的比谁都好,或是你做的比大多数人都好,你没有办法不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就像米老师曾经和我们说过著名钢琴家郎朗的故事,他的钢琴之路,正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才逐渐对钢琴有了很大的兴趣,从而循环的努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成功。
所以兴趣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顺序的: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策略和坚持。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所以,我们要马上行动,策略和行动一起来。
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够体会。
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体会。如何利用心智力量在尽管我们没有体会的情况下,仅凭心智的力量就可以像真实的经历过的一样?这需要我们摆脱经验的局限。
心智低下?可怕!
吾日三省吾身,不是每天拿出三件事来反省,是每天时刻在“反省”。没有什么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力量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开启自己的心智。
一步: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来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用大脑来思考,然后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到上一次思考方式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的思考方式和结果。开始心智,小心培养、发展、调整自我的心智力量的第一步。
控制我们的大脑。
大脑太活跃了不好,这样我们的注意力最容易接受它的指令:所以,甚至在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它在不停地操控我们的注意力。然后我们就被我们的大脑所左右。我们要明白,我的大脑不是我,我的大脑不属于我的大脑。尽管我用他思考,它好像指挥我的行为。但是我不隶属于我的大脑,我是拥有我的大脑,并且可以控制我的大脑。所以我们要做有意识的自己。


大都看过哈利波特的人都知道,伏地魔的一部分力量已经在哈利波特的身上,所以伏地魔把自己黑暗的力量和意识给哈利波特,通过这样来控制哈利波特,但是哈利控制了自己的大脑,感受那些和赫敏罗恩等其他朋友在一起美好的场景,最终打败了伏地魔,战胜了黑暗。
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被被人发现的痛,总是在每个孤独的深夜想起。。。而这种对痛苦深刻的感受会扭曲或抹杀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正如作者举的例子:如果真的是孟姜女哭倒了长城,那么当时我们去用针去扎的话,她可能根本不会感受到皮肤的刺痛,因为她的所有的心智正在全部用来把那长城苦倒呢。所以我们的心智如果过多的关注于我们认为另我们痛苦的事情的话,其他的都会感受不到。。。无论快乐还是其他方面的痛苦。。。我们要告诉自己,自己肯定不是最痛苦的,和比自己痛苦的人比起来,自己就是幸福的。
痛苦就是这样,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痛苦就会自动消失,再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再回来。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这个人很容易的能原谅自己。
如果你把一件事情当作很痛苦的事情,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痛苦的东西让你忘掉!所以一定要想办法由衷的把这件事情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这就是感性的学习。时刻的提醒自己做完了这个会有什么好的报酬,我今天有赚了三百块钱!
推迟满足感。
要取得巨大的成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当前名利锁诱惑,能按社会需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奋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希望自己马上获得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野心永远属于少数人的天性。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养成任何的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对每个人来说,懒惰都曾经是天经地义的—谁都经历或长或短饿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期,那段时期,我们是随心所欲的时期。随心所欲的是幼年时期的真实,是少年的幻想,会是成年时期的苦恼,老年时期的绝望,分析看来,我们处于成年时期,所以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心智的开启从意识到可以自律开始,心智的发展是克服懒惰的过程。看看自己的每天的记录,偶尔会有几天没有记录,或是根本没有这几页的内容,就在想那几天都干了些什么,我想大多数是玩过来的。
记录时间开销。
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都记录,就像学习数据库中的事务日志一样。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地原谅自己。
记录前天做了什么,记录上一周做了什么,记录一个月都做了什么,记录上一个季度都做了什么,记录过去的一年里都做了什么。可能这些会让你感觉筋疲力尽或者看着这些记录心惊肉跳,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信心我,你并不孤独………
制作时间预算。
在一天活动开始之前,花费15到30分钟仔细制作我们当天时间预算是十分划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每项任务重要与否,我们需要给每项任务加上权值。可以按照这样的权值来写1 不重要 2 一般 3 重要。
我们在边做边修改,重新审视一下那些是“不重要”或哪些是“显得不重要”而已。再去修改事情的权重。
而如何去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是重要的事情,其实需要一个标准:看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确实有益。而作为一个正常的、各种器官都完整健全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讲,不挣扎一下,很难完全专注于这个最关键的根本决策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往往不不关系这事到底有没有用,有趣的事情不见得有用!所以我们需要理智一些,哪怕是再有趣的事情,但是无用,就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无趣,都应该去做,是你的理智指导你的行动的!
不要和任何人学,每个人或多或少,清楚了或不清楚有自己的目标,不管是理想还是“痴心妄想”。知道,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挣扎的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审计时间开销。
现在我们已经做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每天早上制作时间预算,每天晚上记录时间开销。每个星期找一天花上一个小时,审计这一周的预算和实际的开销。这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固定支出,例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洗漱锻炼时间。另外是突发支出,和朋友出去玩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观察,回顾,思考。你会发现有写事情已不必再记录了—例如那些固定支出的时间。
提高时间效率。
一次只做一件事。时间列表。你是否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本来有的东西,你还要去买,本来打算想要去买的东西确没有买,稀里糊涂的逛了很久也没有买成。时间被浪费了。
专家说处处使用列表,只要是养成习惯,就不再是压力了。所有我们需要每天都记录我们的时间开销和金钱开销。
列表没有必要那么工整。不要做那些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事情,那是在浪费时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每周都要修改一下列表,观察总结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一定要执行彻底。一旦做,就像是进度条一样,一定要一做到底。
计划,怎样计划?
计划的目标一定是现实可行的。
目标制定?
衡量标准,“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说明我可以做到,他们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那些做到的人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等等。。。如果真的是无法判断,我们可以一行而三思,而不是三思而后行。
上期计划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上变化,一个计划一周,容易实现,容易坚持,并且可以出色的完成,完成后会让我们很开心。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积累的经验。做计划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开始指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是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是一个努力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没哟什么是天生的,都是后天习得的。
随机应变。
有些事情不适合做计划的,因为不做计划可能比做计划更有好的效果。
未知是最恐惧的。
每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是来自未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关于自学能力。
1、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能力。
2、检索能力。
3、写作能力。
写出简洁、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等。
4、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认真的想一下自学能力了—而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的开始,它就像恋人一样,你对他好,他才能对你好。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学习的时间和进展很少是线性的关系。


有时候回事阶梯型。
把阶梯放大些会出现下面的效果。


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能有突飞猛进的效果。

这就像是跳华尔兹一样先进两步再退一步。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为线性的关系,那么我们最终看不到我们所想要的满意的结果,并且没有哪个人可以长久的忍受失望。所以曾经的放弃,往往不是因为你没有毅力,而只是对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造成的。
正确对待老师。
老师之于学生,往往正如医生之于患者。有些时候,医生可以手到病除,但是另外一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患者的病是否可以根治,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患者可能康复的前提是他也要积极的配合治疗。
学会考试。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改变世界。至少,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变了。如果你冷静的衡量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我们最好是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某个考试也许很愚蠢,但,某个考试很愚蠢的这个事实,有的时候会证明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你没有别的方式就不要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的正确。
考试的时候不要被动做题。每道题都对应着某个学习难点。一道题做错了,就一定是哪个学习难点没有搞清楚,赶紧记下来,之后全面补全了,也要看看其他的选项,想一想针对那些常见的错误?做题的时候要习惯去整理。要重复的审视自己的记录,很多时候要重复的锁定问题的所在。
学会记笔记。
记笔记的过程和牛的反刍过程是很相似的。记笔记的几点: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的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扑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利用电子产品来记笔记:PDA,智能手机、录音笔等。
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如果你想要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该改变
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是忧伤的。
不是运气是概率。
好运气发生在你的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的开心;坏运气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生活。苏轼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所谓的幸运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你对周围人来说不要经常是“索取”的角色。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除非有特殊的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上都不独善其身的人,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时间;记住一个人的幸福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通过一定的练习,沃恩肯定可以摆脱我们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大脑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他的能力。通过什么来判断你做到了什么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什么?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有趣但是不重要的。如果,我一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是并无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说,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你的大脑控制,进而成为我们大脑真正的主人。
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一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里,每天至少专注与这件事儿2个小时。当然,如果能专注这件事情3个小时更好。
番茄学习法,专注于一个二十五分钟,把剩下的五分钟的时间,一方面是要犒劳自己一下,另一方面是,尝试恢复状态后,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而是五分钟。
把生活节奏调整的慢一些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关于迟到。
1、 养成规律生活习惯。
2、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我们的大脑并不可靠,并且总是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可靠。
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的更多一点。
4、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意外绝对不是你运气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的不够周全。
5、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6、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的迟到而责怪他们。
开源节流。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如果想要提高你的社交质量,最好多花些时间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我常常劝告身边的朋友,不用花心思,花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因为这是几乎没有办法做到的。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有,真正有用的事你不仅比别人其强,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才行。可是你知道当你最终在某一些方面比别人强出许多的时候,你会面临的境遇是什么?你会出乎你的意料,你身边的人不再这方面和你比较了,他们会自动放弃,然后和你比你不如他们的地方!被被人的言行所左右是一种可悲的状态之一。
最浪费的句型:要是什么什么。。。。就好了。
这个句型使用来表达后悔情绪的,而“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一位如何这个情绪都是无济于事的。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换句话来讲,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做出正确的行动。
所以:改掉最后一天再交作业的习惯,先做完作业再去干别的。如果你确定对方不是一个好人的话,那就趁早离他远一点,最好都不让他知道你的存在。
不要为现在没有钱而苦恼,打起精神来,从今天开始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如果现在赚更多的钱很难,就想办法少花一点,多省一点,也是很好的途径。
那就从今天开始多读一些书,多学一些东西。反正学什么东西对任何人讲都不容易,但只要坚持,大多数技能都可能学到比较成熟的程度。
先解决目前的麻烦。而后如果你真的觉得美国更好,那就从今天开始准备移民,你会发现你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努力吧。
所以当你的脑海里显示要是。。。。你需要马上提醒自己,“停!这个念头最耽误事情了!这个念头最没有用了!”要是我不浪费时间就好了!可是你已经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现在竟然还在浪费时间!
停止自卑。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愿望的自己”,同时还有一个“感觉中的自己”。
如果“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貌似是最佳的状态。然而,通常的情况远非如此。其实,很多的时候一个人如果处于“愿望中的自己”约等于“真实的自己”约等于“感觉中的自己”。已经相对非常幸福快乐了。
要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强”不需要被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最终自证明弱。
忘记自己的优点。
其实,准确地说,“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你会被社会的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其实,你也没有做什么,你只不过做了一件所有成熟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很多的时候“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改为“特点”。不要让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我们的思维。“调皮”的小孩子就算不被老师喜欢也不承认他们更具有创造性;勇于冒险,在战场上或者商场上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烈士;被成为“话痨“的人也许平时很讨人厌但是做老师相当有天分。
适当的放纵一下自己。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真实的情况是,没有缺点的人都不是人。
自卑是一种很正常的感受,只不过被定义为负面了而已。所谓的“虚荣“也是每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愿望,却被定义为负面。其实在不伤害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自卑“一下又怎么样呢。“自负”一下又怎么样呢。“虚荣“了一下又怎么样呢。
罗列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真实中的自己和感觉中的自己甚至还有他人眼中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在适当的地方放纵 一下对克服“可能会伤害他人的缺点“有着巨大的帮助。
看看你每年挣的钱数,就大概知道你一秒钟值多少钱了。
这是必然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因为他的时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每一秒钟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是高收入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钟都几乎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分钟都变得更具有价值呢,所以每一秒钟都显得格外的珍惜。
他有的就再给他,让他多余;他没有的,就连同他一并夺走。有些人一生中有无数作为,而更多的人耗费一生的时间最终换来的其实可能只不过四个字—“死因不详“。
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务—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事物。
急功近利是所有人的本性,只不过,只有少数人最终通过心智的力量彻底的想清楚,事实上急功近利往往是一个风险高于回报的行为模式。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同时,倾向于高估当前回报的价值。如果你是正常人,记住你自己的大脑有这种非理性倾向是极其重要并且非常有用的:在金钱上人们不仅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甚至有时过度低估。另外,人们还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尽管事实上往往并不总是如此。
认真的内省一下自己,你是不是常常惊讶于自己忙碌的程度,也常常惊讶于怎么就有那么多琐事会于无声处响惊雷?还是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大家都是这样的!
从另一个角度上观察之所以我们对时间的如此迟钝。因为作为动物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反馈—就好像巴普沃夫的那条狗那样。比如,用你的手碰一下刚刚煎过的鸡蛋,然后就被烫到了,于是以后就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再碰那个铁锅的。可是问题是,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弄得到这样的一个反馈。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我们通过反馈学习的时候,往往不清楚正在进行的事情确实需要多长时间。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甚至会愚蠢的认为明天肯定没有今天这么多烂事情需要处理。
我们和所有人一样,相信(或是希望)未来是完美的,冰箱被塞得满满的,天空是晴朗的,火车是晚点的,会议肯定是准时结束的---。
人们普遍的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人们普遍的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运用自己的心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知道大脑的局限性,你就会想办法挣扎着反过来控制你的大脑,做你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右。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个有趣的事情。这样的看待事物:我因为想明白自己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大脑。
真正的解决方案。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有人说我在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太强了,我必须解释,之所以我可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我做过太多的准本。之所以我做那么多的准本,就是因为曾经出过丑—想象一下,在台上突然发现自己说的某句话竟然不曾想过的歧义,是多么窘迫的事情?所以在准本任何一个演讲的时候,我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认真考虑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个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映,然后逐一制定相应的对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上台讲演。
并未能够克服恐惧,却也好做到了习惯的恐惧。然而,退而求其次的习惯恐惧,都需要努力和挣扎。努力的办法就是课前准备很多很多,准备的内容必须足够多到实际讲课的时间的两倍以上,才会安心。还是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相处一个办法解决对演讲的恐惧,就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有的人害怕当众演讲甚至于害怕死亡。
提前准备的好处。
提前准备的好处只有提前准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能挑出我们需要的那些”我们所关注的信息“。
随着信息的输入,大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质细胞。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于是我们就有了“融会贯通“的现象。--那些原本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的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关于灵感。
不要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是存在,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对于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那就是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先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那背面有怎么办呢?我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结果一本书就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
一本书看完了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不要说别人知道那么的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的好。其实,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书就要把书大卸八块。
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所谓的“能力”。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准本。越是优秀的学生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因为一个人优秀,所面临的风险就越高。
苹果不会落在离(苹果树)很远的地方。?
贫穷是相对的,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贫穷并不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符咒。任何一个个体,事实上都有机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
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本,早一点,再早一点。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就变得越亲密一点;与你更加亲密的这个朋友会让你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的从容;那多一点点的从容,会让你爱上这个家伙。
成功的核心因素:耐心。
所谓的坚持不懈的本质是时间的投入。因为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水。”所谓的耐心是,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有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的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
如果我和你聊天的时候,备忘里写着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时的详细情况。“如果我和你聊天的时候,偶尔提及了你的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那么我就会把这个日期记到这个小本子里。”然后在那个日子,你就会收到我的礼物。
任何与我们共享了一段时间的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要多些耐心。
而耐心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给了我们答案:

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
越早醒悟越好。
今天尽量的做好,因为今天的错误,都可能在将来被无穷的放大。
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感受:
这本书电子版读过一遍,不过瘾,又买了书来读一遍,于2012年12月8日读毕。
这是一本我个人觉得最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书,作者的很多感受和问题,我自己
也都曾经有过、想过、思考过,只是我没能像笑来老师那样想的明白和透彻,最后
逃避放弃不再去想,还没完全进化成人的表现吧。这本书是我真正意义上成长的一
个起点,我是一个有计划有想法的人,但是以前一直找不到坚持的动力,以至于每
次计划都半途而废,曾经甚至觉得,人就这么一生,活那么累做什么,简单开心地
过着不就行了,从而做很多浪费时间的事情便有了借口,想想当初是多么傻和可爱。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给了我一个信仰,让我的价值观有所改变,让我知道想要
真正成长,去努力、去思考、去破茧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给了我后面坚持控制
自己的大脑的最核心的动力。

内容概括:
关键字: 心智 时间 坚持 努力 进化 懒
1)时间: 时间的概念,曾经的我们以为时间是可以被管理,是基于时间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分配的想法。但是书中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时间的属性,仿佛站在更高
的角度看时间,时间他就在那里,就像宇宙地球一样,不是我们所能分配和掌握的。
对时间的理解,我最大感受就是,我甚至很多人认为时间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而实
际我们仅是时间这个空间中的渺小的一部分。

2)心智:时间不管我们怎么想怎么用,每天都在那。但是我们的心智不一样,时间
对于我们的价值便也不同,因此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心智就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开启
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进化成真正的人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心智打开后,会发现其实
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活出别人好几辈子的精彩。而心智是什么,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思考
人和事,让自己做正确的选择,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 7
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要花上三倍的时间去想想“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就让你“脚踏实地”。 43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最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 54
如果我们把成功朴素地定义为 “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的话,那么,真正有用的都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比如“现实只能接受”。 54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以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
“速成绝不可能”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完美用不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都既清楚又简单,必须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得半点动摇。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录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 58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实际正确,实际错误,我们以为正确,我们以为错误,4个象限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
《奇特的一生》《运气并非偶然》
——————————————————————————————
李敖事件记录,除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
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
4组练习
——————————————————————————————
事件的浪费 往往因为 1 目标不现实或目前暂时尚不可行
2 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
达尔文,彻底摆脱“个体感知”的局限去“正确的思考问题”
——————————————————————————————
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于是,恐惧是永恒的
——————————————————————————————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参保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
沟通障碍 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
——————————————————————————————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
读 至少三本 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
——————————————————————————————
教学相长
——————————————————————————————
超级记忆力的秘密
——————————————————————————————
正态分布的广泛性
——————————————————————————————
把要做的罗列出来 1 做完这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方可获得。2 标记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法。
——————————————————————————————
接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至少没有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中药前提之一
——————————————————————————————
关注成功者,不如关注失败者,失败者在我们周围更多
——————————————————————————————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 造成的原因 1 拼命想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
2 却在自己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
批处理,google通配符,当众演讲,外语
——————————————————————————————
如果一整天都在做中药但可能无乐趣的事,意味着摆脱大脑的控制
——————————————————————————————
慢跑30分钟后,开始加速
——————————————————————————————
放慢生活节奏
——————————————————————————————
有理想 无理想 出色 平庸 四象限
——————————————————————————————
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而是特点
——————————————————————————————
《女心理师》
——————————————————————————————
锁定目标,确定现实,可行 投入时间 ,回报会来
——————————————————————————————
关于耐心
懒惰,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做任何事
短视,~~~~~~~~~~能运用心智展望未来
草率,~~~~~~~~~~能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调查研究
肤浅,~~~~~~~~~~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
夜郎自大,~~~~~~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
《引爆点》
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人常常害怕思考,总说“想那么多干什么啊,不累吗?”却总是用天底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却不知道,只有正确的思考,才意味着真正的进化成人,否则不过是一只猴子!
因为从来不曾想过要运用心智,控制自己的大脑,与时间做朋友,就这样懒惰的活到今天也未觉不妥,而终于有天觉察到时间的宝贵,瞬间平添了许多烦恼!
看到《与时间做朋友》之本书,方觉得人生需要思考,心智需要开启,而控制自己的大脑又是如此简单,只需要挣扎一秒钟就不再让自己成为大脑的奴隶,并选择翻身做主人。因为可恶的大脑总是趋于接受安逸,逃避痛苦,所以开启自己的心智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启心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惰性,天性难移,但是可以稍加控制,或者推迟满足就会发现自控的神奇力量!千金散去还复来,时间却匆匆不复回,而审计自己的时间,制定自己的时间预算,只要一周就可以让这种优秀成为习惯!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我们常说,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却往往并不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看来自己之所以没有那么多的问题,还是因为懒惰,懒得去思考,也懒得去请教别人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1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通常的翻译是:“读书使人深沉,谈话使人机敏, 而写作使人思想精确。”或者“读书使人有容,讨论助人成熟,写作促人精确。”
仔细听清楚,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者是多么有道理,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即便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我们的痛苦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亲身感受,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努力分辨,我们当然会觉得我们自己最痛苦。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西方的宗教里定义了七宗罪,都是所谓的“原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大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第二组练习(这组练习只需要你用一个下午就够了)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周你都做了什么。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季度你都做了什么。
  (四)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过去的一年里你都做了什么。
  第三组练习
  (一)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晚上回忆一下并记录当天你都做了什么。
  (二)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这些练习全部做完,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看着这些记录心惊肉跳,我就要说我最喜欢说的那句话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你有两个习惯:每天早上制作时间预算,每天晚上记录时间开销。那么,另外一个习惯就非常自然了:每个星期找一天花上一个小时,审计你这一周预算和实际开销。其实,你在每天晚上在记录你的时间开销的同时,就在不由自主地审计你当天的预算和实际开销了。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拖延你的行动。比如,当你决定买个新潮手机的时候,故意拖延三个月,会让你享受更低的价格;如果你决定买一辆你非常中意的高级轿车,故意拖延上一年,也许就会让你意识到当初的审美观其实很有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年科同志”后来的回忆里说,当时之所以可以做出一个那么“令人震惊”的动作,实际上是因为提前在脑子里演练过不知道多少次,也设想过不知道多少种逃跑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遇到那样的追杀。他说所有的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都可以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而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其实,“死记硬背”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义词――“博闻强识”。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别忘记,只有恒久的,深切的温习,才能使这些原则的运用成为习惯。
懂得自我比别人的认可重要,懂得坚守比能力重要,懂得万事不欺骗自己搪塞别人,懂得安静比匆忙坚实,懂得比较是忧郁的来源,懂得关注不是猎奇,懂得包容大于苛责,懂得计划来自于执行,懂得结果来自于过程,懂得承诺来自于行动,懂得错误要在发生时正视,懂得区别围观和关注,懂得宣传不代表实质。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self-serving bias 。
在并非特殊的极端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另外一个人讲述全部细节。但是,如果他们说的,你就当作全部;他们没有说的,你就当作没有。那你就跟寓言中那个掩耳盗铃的家伙属于同一个智商水平了。
井底之蛙是不可能知道这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井,与它所在的那个井没什么不同。可能是大井,可能是小井;井口可能是方的,可能是圆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并且至关重要的,这些井的深度是青蛙跳不出去的深度。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 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
如果,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那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该自卑的时候却扭曲地显得自信,别人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个“自负的蠢货”。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只要你有阅读能力,只要你会用搜索引擎,总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如果这个社会确实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当然没什么不对的。可是,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仅仅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公平,还不如花时间做些真正能够改变点什么的努力。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至少,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改变了。如果,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你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不仅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
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出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几乎是第一个有完善的能力、可以用跨越长达几百万年的时间跨度、并彻底摆脱“个体感知”的局限去“正确地思考”问题的人;也因此使得后来无数的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并完善一个突破人类个体局限的系统的思考方法——“科学方法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已经能够思考。但局限于已认知的知识数量,人类很难正确思考
“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对我个人来讲,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基本原则是:一个人不能过分苛求自己——尽管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放纵自己
事实上,花时间去进行脑力活动是最值得的。所谓的脑力活动往往可以粗略地分为这样几个部分:输入信息(阅读、观察),处理信息(思考),输出信息(记录、写作、创作、分享、教授)
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所以注定以失败告终
纸和笔很多的时候就是比硬盘可靠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
七宗罪,都是所谓的“原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一个人智商很高,可能会被我们形容为“聪明”。然而,一个人的心智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我们常说的“智慧”,往往与智商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能够用他的“聪明”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却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智慧”而上当受骗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那天,我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忘记过:“心智低下真可怕……”
所以,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
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反复闪现的唯一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的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昨天逛考拉的围脖,看见她说米国龙卷风停电了,点着蜡烛在看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由于最近自己过得浑浑噩噩,便想着找本书看看激励下自己,于是昨晚在派派上下载了这本书,看了个开头,便喜欢上了,以前也看过类似的书,但都找不到共鸣,不是语言难懂就是感觉不切实际。准备今天再接着好好看下去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2. 回顾一下:1) 人们还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2) 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而刚刚提到的两位博士,Gal Zauberman和John Lynch Jr.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在这两种理论上明显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发出的慨叹--肯定在时日无多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体会。发出这个慨叹之的十年前,此人会与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早着呢,时间没那么紧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3.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被人鼓励了才去努力。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4.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 )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5事实上,无论强调与否,我们都必须努力、必须奋斗。努力是应当的,奋斗是应该的。
6. 这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会是忧伤的。
可实际上,这完全是逻辑混乱的解释。就算是结论正确,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这个故事能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7.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8.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痛苦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 “,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9嫉妒的产生源自于对自己与他人之的差异的扭曲理解。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10. 相信我,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别忘了,“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尽量让他们有序地排列起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如果,我们忘了去记笔记,那些信息最终会转存为无序的,难以直接调出的“潜意识”。“哎呀,怎么死活想不起来了?”--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11.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只能是尊重。
12.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我们常说,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往往并不用去问他人, 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2.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生活中的尴尬,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大抵上都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当然,也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
3.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 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
4.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想了解一下你自己的大脑有没有这个功能,很好办:拿出纸笔来,罗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 上周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 上个月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列出来的越来越少⃞如果你不努力回忆的话,十年前的痛苦你是几乎想不起来的,最好玩的是,就算你想起来,弄不好你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现在想不明白当初怎么就那么件小事就能痛苦到那个地步?
5.怀旧是一种错觉。
6.一度确实可能的‚随心所欲‛只不过是幼年时的真实,少年时幻想,成年时的苦恼,老年时的绝望。
7.西方的宗教里定义了七宗罪, 都是所谓的‚原罪‛——饕餮、贪婪、懒惰、 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
8.心智开启从意识到可以自律开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9.* 快乐是一种本事。
* 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正常人都是有私心的,高尚一点的人只是能够控制它,不把它转换
成行动而已。
* 生气是浪费时间的。
* 任何时候都要鼓励他人。
* ……
10.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给我们什么额外的特殊装备。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 ——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呢。
11.我不敢高高在上,天堂是死了之后才可能去的。
12.所以,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确的时候。
13.总结一下:
a.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b.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c.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d.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e.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f.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g.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14.笔记区域: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 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15.心理学家可以用特别简单、准确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越来越快。
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20%;而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提高心智:1,掌控自己。2,推迟满足感,即学会忍耐。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估算时间
2.及时行动
  那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度扑面而来。
  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都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因为答案就在那里,而且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
3.直面困难
再一次,当他们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早已经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中,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内容,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只占1%都不到。
4.关注步骤
  落实成具体的步骤之后,才可能有真正实施的可能。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HOW而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变得踏实。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切实的巨大好处。
5. 并行串行
  尽量并行两个任务。
  要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都罗列下来,而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我通常使用“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就开始像CPU一样处理任务。这么做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
6.感知时间
  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另外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7.记录开销
8.制作预算
  将事情分为1-3不重要、一般、重要。
  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9.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  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
是无比理智的。 
  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
  有人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可这话其实没说到点子上。之所以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应该是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以至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
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其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并且肯定的是,如果你竟然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用 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2. 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第一,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第二,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正常生活活动。 我常常劝大学生一定要在大学毕业之前一定要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或者至少要偷偷摸摸地搞一回,就是这个道理。。
3. 相信我, 通过一定的练习, 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 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他的能力。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方法很简单, 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说,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你的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4.你可以参照所谓的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 2 个小时,即120 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 6 块,而每一块用 20 分钟完成。你把20 分钟当作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而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 5 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不怕健康有问题那就抽一颗烟,或者给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个电话说点儿肉麻的话……在属于休息时间的 5 分钟之内的最后一分钟, 重新振作, 尝试着恢复状态之后, 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 20 分钟。 于是,在你规划你的时间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 120 分钟,你最需要规划出差不多 150 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 但非常有效。而因为它简单而有效,所以会很容易体会到效果。于是,你应该很容易坚持。当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 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趣还是无趣。
5.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 20 分钟之内,消耗的往往只是水分,30 分钟之后才开始消耗脂肪。 可是, 他们这样的跑法, 永远不会有效——除了很累之外。当然,“累”这个事实,造成一种幻觉“我一直在努力”。
6.不过,还是有应对方式的。当我最终找到某一貌似“无解”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我总是很开心。我把自己的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到 4 个小时。而后,中午12 点左右的时候,找个时间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点打盹 30 分钟。而到了下午 6左右的时候,再找个时间和地点打盹 30 分钟。这样,我竟然削减了 3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并竟然同样精力充沛。
7.g 停止自卑
May 19th, 2008 | by 李笑来 |
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中的自己”,同时还有一个“感觉中的自己”。
“愿望中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 “感觉中的自己”
貌似是最佳状态。然而,通常的情况远非如此。其实,很多的时候,一个人如果处于
“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的状态,已经是相对非常幸福快乐的了。更多的人,在某些方面,更可能处于这种状态:“愿望中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于是, 生活中就充满了或者这样或者那样的, 甚至无比古怪的扭曲。 而这种扭曲,往往会使我们做出莫名其妙的违背理性的决定或者选择, 而时间才不管谁的选择或者决定是否理性呢,无论怎样,它都一如既往地流逝。 所有可能的扭曲几乎全部来自于那个实际上最不可靠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依赖的所谓“感觉”。我们的“感觉”是非常不准确的,并且是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的,
8.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在所有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从不自卑,那你就有一个活化石参照物——芙蓉姐姐
其次,我在多年教学中与学生的大量交流中反复发现同一个现象: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只不过,这些人恰恰因为自己在另外一些方面优秀所以才更不愿意表露出来, 而其他人同样因为他们在另外一些方面优秀所以认为他们肯定非常自信才对。
其实,准确地说,“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在一个“自卑”、“自信、“自负”几乎全部扭曲定义的社会里,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你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其实,你也没做什么, 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9.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真实的情况是,没有缺点的就不是人。前面我们说,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同样的道理,如果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即便所谓的“虚荣”都是每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愿望,却同样被定义为负面。其实,只要在不伤害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 “自卑”一下又怎么样呢?“自负”一下又怎么样呢?“虚荣”一下又会怎么样呢?如果仅仅不过是因为你“自卑”了一下, “自负”了一下,或者,“虚荣”了一下,你身边的人就受伤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你,是他们——他们太脆弱了。
10.所以,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转换成同等高额的金钱。拿出纸笔、列一列,然后问问自己, “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很好的一本书。应该多看几遍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全部

* Bacon :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 人共有的弱点 : 懒惰
* 钱钟书: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能看得见它的红屁股.
* 不要以没兴趣为借口
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正在做的事做好.
做好这件事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只要一件事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没有兴趣.
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 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 与其不停的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 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
* 仅仅说过去的荒谬是出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而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得意.
* 心智低下真可怕...
* E.G. Victor.Frank , psychologist ,在纳粹集中营中突然想明白 :"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突然想到了电影Life is beautiful)
* 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人竟然可以不用死就可以从头再来,这该多么神奇.
*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or抹杀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 我们的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清白,更加美好的的倾向.so,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原谅自己.
* ......结果每一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 被满足感控制却又不自知.
* 科特.派克:所谓邪恶,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懒惰.
* 常听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 美国第39任总统的妻子说过:"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 某个考试或许很愚蠢,但,某个考试很愚蠢的这个事实有时候会证明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 如果用"我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不再自卑的理由,那就更可怜了----要自卑到什么地步一个人才能想起来用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作为最后的挡箭牌
*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很有很多人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的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 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 你何曾看见这个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 人们不喜欢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而且往往越是脆弱的人越希望获得控制权;同时,越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权的时候越害怕
* Emerson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时间
*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 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20分钟之内,消耗的主要只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才消耗脂肪的比例机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 不要迟到:假定会出各种意外延迟&假定他人也会迟到
* 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 更多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的自证的"弱"
* 嘲弄他人的人最终必然被他人,or他人之外的人,所嘲弄
* 月是低收入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因为他的时间实在没什么价值,每一秒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都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秒更有价值
* <<马太福音>>:"他有的,就再给他,让他多余;他没有的就连同他所有的一并夺走."
* 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20%;而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你要有被别人利用价值,你才会走向成功。
  
  所以不要在没有一技之长的阶段去玩人脉,这些对你而言是虚的东西,实的东西是积累让自己更强的技能。
  
  
  2、要学会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最大的障碍是耐心。
  
  凡是可以速成的技能都不值钱,比如人人都可以骑自行车,这不值钱。有天赋的选手,加上长期专业枯燥的训练,倒可以在这个领域成功。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技能,不对你的智商有太高的要求,就是熟能生巧。
  
  
  3、合理计划不如养成马上行动的习惯
  
  人害怕改变,是因为人害怕改变后面对未知的选择;
  人害怕改变,是因为人害怕改变中面对真实的自己。
  所以人都是口头希望改变,内心害怕改变。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使人完善”。很多人都慨叹,工作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现在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当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其行为“合理化”而后如此声明:“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概念,把这种做法称为”Rationalization”。)但无论如何,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懒惰比孙悟空厉害,可以化身无数。它有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诱惑你抛弃你的朋友——时间。从今天开始,养成记录你每日时间开销的习惯吧。这是第一步,其他的很多良好的时间使用习惯都会因此自然地养成。如果你已经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记录一下当日的时间开销,那么,第二天早上就会很自然地开始在脑子里规划全天的时间了——不信你就试试看!08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千万不要误以为能够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个。大家都在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怎么不见大家都成功呢?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大抵上就像你的起点是南极,而成功路经的终点在北极。那么,无论你往那个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最终会到达北极。但是,如果你中途改变了方向,甚至经常改变方向,你就无法到达北极,甚至可能返回出发点。所以,先判断你的这个列表所代表的那个任务是不是现实的,如果你真的觉得你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开始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底。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字典里说,所谓的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这是我认为对“成功”最简洁、最清楚、最无副作用的定义。有了预期的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就自然形成了计划。所有最终真正履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想更上一层楼,那还有另外一个终极技巧——把你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清楚明了地表述那些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情况下,再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我痴迷于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如此看来,其实人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我敢打赌,在你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可以做到。●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 a.短期:求助于他人; 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以上是一个人自我管理必备之策略。如果,你是个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你的策略可能就要做出一点点的调整——如果把你的整个团队比喻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头”。于是,你就要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人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并非他声称擅长的)以及真正不擅长的是什么,而后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拆分出来的小任务所需之技能,之后的事情就不言自明了。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作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不好听、不清楚感到自卑,因为那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改装”自己的语音过滤器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连“重建”自己的过滤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相对清楚的线索,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坚持六个月以上。更为可惜的是那些坚持了五个月的人,因为他们明明快跨过平台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点点放弃,于是,“前功尽弃”——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不知道惋惜,它们只有一个原则:“不用即弃”。如若想要重建,对不起,还是需要至少六个月——而且这个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长。
每个人身边都一定有喜欢嘲弄别人的人。可是,嘲弄他人是愚蠢的。如果仅仅因为某个人在某方面比另外一个人更好或者做得更好就可以嘲弄对方的话,那么,此人终究也会被其他人嘲弄,有谁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更好呢?嘲弄他人对他人来讲永远是破坏性的,对自己来讲也不可能是建设性的,因为嘲弄他人本身并不会提高自己的水准,顶多获得一些快乐的幻觉。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改建”或者“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因为我们很难说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语音。去报各种各样的口语培训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很多人也许没有想到的是“是否听懂”在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语音识别能力,重点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婴儿在18个月的时候,已经构建好母语的语音过滤器,可是他们其实并不能全然听懂他们每天听到的内容。Kuhl教授的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其实英语幼教是可以不花钱的:父母不会说英语没关系,只要在孩子活动的环境里不停地播放各种英语语音(童谣、小说、电视剧等等),并长期持续。只要这么做,小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上什么培训班,到小学入学的时候,孩子的“双语语音过滤器”早就应该固化了。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一样,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是为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在此之后,想要获得进步,“听得懂”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只有听得懂才可以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前提。
另外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事情是“循序渐进”不一定是好策略,应该从一开始就听正常语速的材料。
还有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建议是“不要只听标准录音”。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觉输入量之时,要涉猎不同的音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调,甚至不同的口音才对。
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机——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听到的语言语音从来都不是“单独”的——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戴着耳机的时候却基本上就只有“纯粹的语音”了,这对我们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来说并不是好事。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 。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没什么进步,但是,这种“感觉”是不靠谱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前言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CHAPTER0 所有人的困境
A既勤奋又懒惰--来源:没时间了(1时间压力 2虚假勤奋)
B从容优雅,善于化解压力,安静做应做之事并有所成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HARPTER1 心智的力量
SUM 坚持;行动;无知最可怕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终要的策略
与其不停的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的虚度更多的时间。
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无法估量,而更可怕的事,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CHARPTER2 开启自己的心智
开启,发展,培养,重建(不晚)----心智----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
你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某些事情事实正确事实错误别人知道
认为正确
面临错误付出代价!别人不知道
通过心智,知道它的存在!
认为错误面临错误付出代价!
控制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区分 1,你控制大脑(有意识)
2,受大脑控制(无意识)
痛苦
会扭曲/抹杀 感受事物,丧失对外的能力。
利用心智将其转移,会自动消失。(重新注意前不会回来)
(不必害怕)---自我保护---遗忘痛苦----强,轻易原谅自己
-----针对机制:----记录尴尬(1,控制情绪弱化痛苦。2,不找借口别抱怨别人。3,you are not alone)
推迟满足感
用心智承认:“希望自己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 对抗!
PS 天性难移,稍加控制。-----GTD 仔细审视自己,拿纸罗列,天到月反复审视。偶尔放纵一下没什么不好。
能力表现:别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的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的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不存在……
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你,生活会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耐心的神奇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的太慢而烦恼,不会去选择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减肥,因为,在那些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持续锻炼了许多年。
CHAPTER3 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
精确感知时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sum 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eg 李敖-事件记录 event log------->知道自己做过什么(宝贵)
柳比歇夫--事件时间日记 event-time log----->对时间感觉精确----->真正实现可行的目标----->战胜焦虑
对他来说,时间的激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冰冷冷的流逝。
方案:想尽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执行
懒惰是天性
心智开启的起点:意识到可以-自律!
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会使我们的那个“大脑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心态: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优越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原谅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前,看着自己的本子,发现今天做了很多事儿的话,一定会很开心。随着日子的推移,你得心里就会越来越踏实,哪怕不去翻阅,只需看着本子中边缘变得稍微有点儿黑的部分越来越厚,就会很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你不记录下来,仅凭那靠不住的记忆,是不可能有这种实在的感觉的。
养成习惯,每天记录。---标记权重,区分显得重要VS真正重要(达成后对你有益)
····· 有用 无用
有趣 √ ×
无趣 √ ×
list
最好工具:纸笔
没必要工整,自己懂就行
随手可及
真正重要task只有一个
下一阶段列表
执行到底
计划
计划考虑变化:周计划容易完成,年计划是最长期限
自勉:计划是必须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补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坚持:只要不停的往前走,总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以你为已经足够近------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的。
切实: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会注定失败或者无效。
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CHARPTER4 开拓我们的心智
试错:trial and error
摆脱局限:个体经验&群体经验
通天塔的障碍: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摆脱“经验主义局限”
1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检索/写作(写出简捷,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2实践:转化成价值
3开放心态
4过程:反复上升
耐心培养记忆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保持参与心态,提供捕获灵感机制,用于沟通讨论
只要记笔记成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
CHARPTER5 小心所谓成功学
人们资源分配:正态分布
人们拒绝“不均匀”,偷换“不公平”
scarcity(资源稀缺)------人不能被满足-------不接受者:逃避(1限制主观愿望 2幻想)--------认为“万物皆空”,一切皆幻想---------->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现
体会:生活中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愚蠢的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努力是应当的,无需强调。
你应该知道:1,天生的习惯----懒惰。 2,资源不仅稀缺,而且分布很不均。
体会: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被人鼓励了才去努力。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加困难。
留心成功者的话---“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挺傻的”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建议: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建议: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CHAPTER6 更多思考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百地有效率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很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好像丢钱包的人呢都不是“故意”丢的一样,办事拖拉的人大多并非故意拖拉。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观念:学习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多么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正向态度: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一定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效率(me最应该调整自己的部分)
你不可能总是百分百的有效率。
控制自己: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得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得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方法很简单,看看你每天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了。
反思: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德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
反思: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只做简单,回避困难的部分)
反思: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克服拖拉-------->学习能力欠佳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每一个任务都是系统工程,即每一个任务其实都是由许多需要不同技能的任务组成。
反思:生活节奏调慢一点
很多人计划之所以不能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态度:凡事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许多人实际表现:
1,为什么那么多人从一开始就拼命呢?体育老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过我们长跑的技巧:到了最后100米才开始冲刺。但是,这样的道理好像就算讲清楚了也根本没用---要不然怎么这么多的人会反过来做事呢-----他们往往是最初的100米大冲刺,然后就索性不跑了。
2,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时间不够了,然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人都这样。
策略: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巧,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理解后看忙忙碌碌又碌碌无为的人: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然后寄希望于来世。
做个不迟到的人: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开源节流
开源:同时做两件事(认真选择)
节流:1不降低睡眠时间。2不降低家庭交流。3,不放弃社交时间。
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反思:心里学家吧这种过分低估称为“delay discounting”(延期贴现)。如果你是正常人,记住你自己的大脑有这种非理性倾向是极其重要并且非常有用的:在金钱上,人们不禁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甚至有时过度低估。另外,人们还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更多的金钱,尽管事实上往往并不总如此。
feedback机制(时间)上失效:
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体会不到任何惩罚---因为错过时间或者错过机会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悔意。
愚蠢相信-----“明天会更好”-<-------拖拉机制(被大脑控制)
CHARPTER7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大多数事情都需提前准备,也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有些例子:临时抱佛脚的人不知道自己早已陷入荒谬的漩涡,每天忙忙碌碌中而实际上路碌碌无为的度过,直至最终结果出现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只能在许多年对自己说“年轻的时候,我也努力过。。。”
A其实,不仅在留学的选择上如此,面对任何其他选择,包括考研求职,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越箍的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事件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知识因为起点提前了,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做朋友。
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之类的因素实在微不足道。
成功核心素质:耐心
理解“时间终究会越来越快”
时间质量差异----难以估量
后记
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然而重生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接受现实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不是我们最初以为的那个样子,也不是我们任何时候向往的那个样子。难以接受现实的同时,更难接受的是已经在现实中浑然不知的浸泡了许多年而面目全非的自己。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交朋友,与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偏偏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下载地址: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zBZeiRfzCSrX0h0YkhxNmdwcTQ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讲的是一种成功学,笑来叔运用类比把故事讲得很动人。以下是读书中的一些highlight之处,由于是用kindle在通勤中所读,无法标明页数。仅作留念。
第一章
第二节
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第二章
第一节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第三节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第三章
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于我,从未令我失望。 第一节
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不由自主地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曾有过(哪怕瞬间而已)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地举手。”——几乎没有人不举手。然后我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第二节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是纸和笔。
第四章
第六节
笔记页分配:页宽8.5,高11。左起提示栏2.5,笔记内容6,下留概要区2。
第五章
第二节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第三节
将字母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然后比较单词的分值,ATTITUDE=100分。事实上,用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等于100的单词多的去了:alienation疏远、apoplectic中风患者、boycott联合抵制、cacophony刺耳的音调、chimpanzee黑猩猩、connivance纵容、coyness羞怯、flurry慌张、frisson颤抖、impotence阳痿、inflation通货膨胀、pussy阴户、socialism社会主义、status身份地位、stress压力、surcharge超载、syndicate财团、tuppence微不足道的东西、turkey无用的东西、Wednesday星期三、wholesale批发…… 第四节
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第五节
“独一无二”是个确定的事实,但是,这却是一个与成功根本无关紧要的事实。 第七节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只不过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第八节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第六章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好像丢钱包的人都不是“故意”丢的一样,办事拖拉的人大多并非故意拖拉。 第三节
生活上,比如:天天对恋人说我爱你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人家真需要的是什么……都是同样的恶习在背后: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第八节
人们普遍并不自知。Self-serving bias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第九节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换句话讲,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十节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第十二节
a.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在这两种普遍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
第七章
第一节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第二节
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谈话中突然出现了你的名字,甚至可能在他们事实上离你并不是很近的情况下,你都会瞬间捕捉到那个声音,就好象它突然冲进了你的耳朵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 第四节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起点最好应该在七岁前后,重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补记
口碑传播最依赖的三种节点,分别是salesmen, connectors, mavens。
信与不信,随意就好。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前言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学这个有用吗?一头扎进去,去做了才知道有没有用。
2、抱怨工作、抱怨领导是愚蠢的。
3、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痛苦的认知转化为愉快轻松。
4、推迟满足感俺,这样你就会真正拥有耐心。
5、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而且快了,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的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6、时间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给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办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时间 ,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是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们说的”与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all

看过此书,貌似有些启发。为了不忘记这些启发,我决定记下笔记^ ^
1. 控制大脑,你的大脑可以管理你的大脑。

2. 控制情绪,痛苦的事情容易被大脑遗忘,所以背单词时别把这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去做,否则很容易就忘掉了。

3. 推迟满足感,人的天性总是倾向于获得既得利益,希望欲望可以马上得到满足,但是成功需要耐心需要坚持,要控制这种天性。要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要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

4. 西方的宗教里定义了七宗罪,都是所谓的“原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懒惰简直是万恶之源。懒惰让我们容易遗忘,所以笔和纸是最好的工具。
5. 每天写“时间账本”,晚上记录下每天所做重要事情的时间开销,早上制作时间预算,精确地感知时间。
6.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做长期计划是正确且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这是一种能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所以从制定一周计划开始。甚至,简单的计划不需要制定,一切从简,行动就是了。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7. 经验有局限,有时候甚至是阻碍。
8. 努力和进步不是成线性关系的,更可能是阶梯状,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这就是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9. 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尽量让他们有序地排列起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如果,我们忘了去记笔记,那些信息最终会转存为无序的,难以直接调出的“潜意识”。“哎呀,怎么死活想不起来了?”——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所以要养成随时做笔记的习惯,只有记笔记成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懒得记笔记的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因为不记笔记会失去什么。一旦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已经无从解脱。
10. 虽然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努力是应当的理所当然的,可惜努力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懒惰。
11. 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12.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信因果。”(Shallow men believe in luck. Strong men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13. 面对小概率事件,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14. 另外,还有特别好玩的心理学现象。如果,你相信好运气,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你的生活确定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神奇的是,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将近两千五百年前,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Luck is what happens when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15.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可以把握的机会。
16.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17. 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
18. 我们作为动物,学习的一个最基本途径是通过反馈(feedback)。比如,用手碰一下刚刚煎过鸡蛋的铁锅,然后就被烫着了,于是以后就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碰那个铁锅的。可问题是,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得到这样的反馈。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再一次,这是一个运用心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知道了你的大脑有怎样的局限,你就会想办法挣扎着反过来控制你的大脑,做你的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右。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自己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19.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20. 提前准备,尽早的提前准备,才能与时间作更亲密的朋友。

21. 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22. 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23. 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罢。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罢。
24.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25. 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1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并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值得人人都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换言之,人类能做的事情顶多只不过是发明改进测量时间的工具而已,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去左右时间。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长期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标题是“我有的”,右边标题是“我要的”。逐一罗列。而后尽量客观地判断,“我要的”那些有哪些是用“我有的”无法换取的—划掉。再仔细判断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究竟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加上重点标记,比如星号。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用目前“我有的”是换不来的,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那就要认真考虑一下要用怎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以便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我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尽管后者成功的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高,甚至,后者看起来成功概率有多高那它的失败概率就有多大。
人就是这样,装得久了,就装得像了;装得太像太久,最后不管事实怎样,自己倒是先信了。
“速成绝不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所谓做事拖拉,不是拖拖拉拉地做事,而是拖拖拉拉地就是不开始做正事。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事情。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那是在做梦。
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尽管这话之前已经说过若干次。
110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 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
• 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 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比如:
1995 年12 月20 日,延吉市
1. 主持经销商大会。
2. 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3. 李堃请我吃饭,算算有4 个月没见了。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 买了两盒空白名片。然后把一些重要的事项写在这些空白卡片上,随身携带。那段时间,我的口袋里有好几张卡片上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别忘了每天晚上记录时间开销!”
•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
• 记录你的时间开销
• 制作时间预算
• 如果你今天一天都在家里,那列表记在你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的墙上的白板上可能好一些;如果你一天都在办公室,那么在办公桌的围栏上贴黄色便条纸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你确定今天你要做的工作几乎都在电脑上完成,那么Windows Vista 边栏上的便笺小工具就非常方便;如果你今天要在外工作,可能去好几个地方,那么,PDA 或者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才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 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 从周计划开始
•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 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 “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 “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 我的建议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至少认真阅读三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 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 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
• 经过实践,我对大多数诸如PDA、智能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抱有偏见,认为不仅没用,还只能带来麻烦。但是有一种电子产品例外,就是“录音笔”
•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不小心认真学习了概率和统计是使一生受益无穷的偶然
•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
•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 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 小时;
•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
• 值得交往的人。
• 人脉
o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o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o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o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 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
• 再次拿出你的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
• 实际上,我敢打赌,在你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上专注2 个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可以做到。计划2个小时,不过你最终需要规划出150 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
• 做事的步骤
o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o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o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o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o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o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 健身
o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应该是慢跑。慢跑到稍微气喘的地步,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30 分钟,然后,在接下来的10~15分钟之内,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 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 应付这类尴尬的方法是每天至少检查自己的时间表三次,比如:一次定在上午10 点,一次定在下午2 点,最后一次定在晚上10 点
• 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o 当我最终找到某一貌似“无解”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我总是很开心。我把自己的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到4 个小时。而后,中午12 点左右的时候,找个时间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点打盹30 分钟。而到了下午6 点左右的时候,再找个时间和地点打盹30 分钟。这样,我削减了3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并竟然同样精力充沛。
o 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的话,30 分钟后醒来的时候,那种脑子清醒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 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 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 关于帮助
o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o 如果,你主动帮助别人,那他们往往会加倍地感激你。主动帮助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共享。
•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
• 尽量忘记自己的优点
• 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
• 李敖读书方法:大卸八块
•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人活着时间才有意义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笔记-第1页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我们无法控制时间,因为不管怎样,时间会一直那样流逝下去,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控制自己,让自己不再挥霍时间,仅此而已。
“来不及了”
时间恐慌症患者便不再全球每个角落,时间给人们的压力和死亡相比是相同的,当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的时候,就会想着捷径,想着不会吹灰之力达到目的,于是学生会想着背完185篇范文来通过写作考试,而不是思考写作的本身。
“这个有用么?”
这么白痴的问题我当初在大学里还不只一次问过自己和老师,其实迷茫时期提出的白痴问题,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答案,不管答题者如何作答,也许不能给你一个定心丸,只有自己身体力行了才知道答案。
世事难料,有些投资是否值得并不能立即获得验证,所以当我们做了,认真的做了,收获总是会在未来某天体现出来。
没有兴趣,也许会是你不愿意做好一件事情的最简单也最能说服自己的借口。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
大学里不总是这样么,学生总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总是对于其他专业灰常感兴趣。其实,只是没有开始学那么专业而已,一旦学了,也会发现有很多挠头皮的问题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情: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The Flynn Effect”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身体感知最大疼痛的据说是顺产,但是对于那些妈妈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回想当初经历的疼痛显得非常轻松,如果有需要,她们也愿意再次经历顺产得到一个宝宝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
这是所有人的天性,于是有人迷恋赌博,有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当我们困惑与学习什么知识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很多知识不能立即生效,所以我们就会担心自己的投资是否会浪费
“试错,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因为在未知的情况下去尝试了。对于未知,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尝试,即使最后失败,也必然能获取那些永远不敢尝试的人难以获得的经验
“体验、试错、观察都具有局限性,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 思考,准确的说是真确地思考, 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局限,使得对有些知识我们无法通过体验区获得
0.0024416539827499¥/second 我当前每秒事件换算的金钱
提前准备,可以让自己充分自信,因为你做了足够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想想驾校考试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平时练习的都不错,但是一上车还是不免紧张,因为就在一天前还失败了一次,所以一直担心失败再次降临
耐心--几乎所有的失败都是耐心不够


 把时间当作朋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