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学问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青少年励志/大学生指南 > 青年与学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63355389
作者:唐君毅
页数:139页

作者简介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共同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时期所作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之文章结集,作者希望藉此为契机,使青年发愤求学,以提升人生、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其中亦含作者之个人体悟,道理虽浅显,境界去极深广,时感新鲜意味。本书问世以来极受海内外各界广泛推崇。

书籍目录

说青年之人生…………………………………………1
说读书之重要…………………………………………6
说阅读与听讲…………………………………………11
说读书之难与易………………………………………18
说学问之阶段…………………………………………24
说学问之生死关………………………………………31
精神的空间之开拓……………………………………36
新春与青年谈立志……………………………………46
学问之方法……………………………………………52
学问之内容……………………………………………62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73
说人生在世之意义……………………………………90
史华泽论现代文明生活之弊端………………………100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发展………………………108
附录
我与宗教徒………………………………………124
告新亚书院第六届毕业同学书…………………130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的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有关青年之读书治学及为人的一些短文。其中亦含作者之个人体悟,道理虽浅显,境界却极深广,时感新鲜意味。对现代年轻一代求学、提升生命质量不无裨益!

内容概要

唐君毅(一九○九——一九七八),四川宜宾人,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一九四九年与钱穆等创办香港新亚书院兼任教务长,一九六三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一九六七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氏一生著书立说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重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道德自我之建立,其著述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章节摘录

书摘说青年之人生    (一)    人生如四季,青年如春、壮年如夏、中年如秋、老年如冬。四季各有其景象。除非圣人,人难兼备四时之气于一时。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应各有其适宜而合理之人生。    老年应如冬日之可爱,以一慈祥煦育之心,护念后生。    中年应如平湖秋月,胸怀洒落,作事功成而不居。    壮年人应如花繁叶密,枝干坚固,足以开创成就事业。    青年应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    然如平湖秋月中年与如冬日可爱之老年,谈何容易。到秋冬之际,草木凋零,寒风萧瑟。通常人到中年,便患得患失,人到老年,便暮气沉沉了。而社会文化的生机,不能不期诸青年人与壮年人。    壮年人如树木之已长成,枝叶扶疏,相互之间,不易相容让。孔子说:“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壮年人好斗,常为造乱之人。人类之战争,常以壮年人为罪魁祸首。    只有青年如嫩芽初发,含苞未放。代表天地之生机,人类之元气。    (二)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今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当老年中年都腐化堕落,壮年皆死于斗争中时,一代一代的青年,即不断地以其新妍活泼之朝气,使大地回春,而昭苏暮霭沉沉之世界。    青年自然有朝气,因其原在生长。青年自然纯洁,因在生长中之嫩芽上,纵有一点灰尘,也因其生力推动,而随风吹去了。    青年因生长而不怕压力,而不畏权威。谁不曾见嫩芽之自大石之下长出?    青年生长时,其嫩芽要长成大树。他所向往的是头上碧茫茫的太虚,而要求顶天立地。所以青年可以有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豪杰之气概。    青年自然富于正义感,要求其各方面才能之充量的平均发展。草木之生也直,人之生也直。一直向前生,即正直,正义感之泉源。健全的草木之生长,左一枝、右一枝,花花相对,叶叶相当,必求平衡。青年依其本性,总在堂堂正正的大道上行。他在一时可有所偏向,只看光明在哪里为定。如向日葵之依日之光明在哪方,他便向哪方偏。偏向光明,偏也是正,也是中。    这些都是青年的生机、青年的德性。青年的生机,化社会中的粪壤之腐朽,为花叶枝干之神奇,青年的德性,使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不以中年人老年人之颓败,而得千古常新。    春天是造物者对大地的恩惠,青年是造物者对人类的恩惠,但青年的德性,也是造物者给予青年的恩惠。此不是经青年之自己努力而成,是青年之天德,而非青年之人德。青年不应在此骄傲。青年的责任在依自觉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    (三)    青年朋友们,你可曾在自然的纯洁外,时时拂拭你心灵上的灰尘?你可曾在自然的不怕压力、反抗权威、推倒阻碍外,真正求培植你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于历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养料与泉水?你可曾在自然的正义感之外,细细去思维什么是人间社会最高的正义,真正求实现此正义而百折不回?你除了凭你自己个人之力,以实现你之抱负志愿、以向光明外,你可曾发愤求师友相勉或尚友古人,以扩大你之胸量、提高你之志气,而看见更大的光明?这些都赖你自觉的努力,而不能只恃你青年的天德。    青年朋友们,如果你只恃你青年的天德,以为即此可以傲视颓败的中年与老年,你便要知,青年转瞬即成壮年,成中年,成老年。青年的德性,随青年以俱来者,也将随青年以俱去。“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年不让君。”你到中年老年时,你是不是也会同你所厌恶之颓败的中年老年一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也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世界最大的悲剧,莫如“后之视今也犹今之视昔”了。    如果人类真如草木,我们可以使他自然地生长、自然地衰朽。我们不必担心现代的青年将来之衰朽,因为以后还有代代的青年,会出来以代表天地之生机、人类之元气。然而人类毕竟不只是草木。人之尊贵,在以人力夺天工。人不应自然地生长,自然地衰朽。    所以,我们不能不希望青年以其自觉的努力,充实培养其自然的德性。这样他到壮年才能如花繁叶密,枝干坚固,成就事业;中年才能如平湖秋月,胸怀洒落,功成不居;老年才能如冬日之可爱,以护念提携下一代之青年。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周行不息,而后岁岁年年,人道赖以永存。P1-5

图书封面


 青年与学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適才拜讀唐君毅先生《青年與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畢。此前爲同仁、學生開書目時常常推薦此書,其實自己亦未及寓目。唯深人無淺語,愚於唐先生人格學問,深致敬意與信心,相信此書必能嘉惠初學,故力薦之耳。日前適見尚友書屋有唐先生系列著作低價打折出售,個人特爲傾倒之《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等書,與《青年與學問》皆在此列。尋思曾於授課時對諸生大力推介唐先生諸作,恐應者寥寥,無人識卞璧,致貶其值而售之,不免深覺遺憾,咨嗟久之。回家偶檢書,發現書架上國內出版唐、牟、徐諸人著作大體齊備,獨缺此小冊,不覺大爲驚異。乃再往尚友書屋購得此冊。近日事忙,斷斷續續,約三四日之功,今日淩晨讀畢此書。閱畢,不由釋卷長歎:先生此書乃應時代機運、青年器識,而傾一生學問相授,深情厚意,諄諄切切;睿識卓見,發聵震聾。道德文章識見,何止爲青年所當師法,直與古今賢聖把臂同行可也!書中無一篇不精彩,精彩處,不一而足,若必一一列舉,只好將此書全文抄錄以應之。此書當再讀三讀。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讲道理很生动,很有佛经和论语的感觉。作者确实水平很高。说理十分形象且有条理。p6 八指头佗。p15 善讲之道甚明。p21 书易读,亦难读。读『易读书』易,读『难读书』难。读本市新闻易, 读国际大势新闻难。读国际大势新闻易,读历史难。读历史易,读瞻 往而察来之睡史哲学难。读历史与历史哲学易,于本市新闻知其历史 意义难。读描述具体之事物,表达具体之情感之小说诗歌,易;读充 满抽象之理论之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书,难。读理论之书,循序 渐进则难而易。读理论之书,欲自恃聪明而跨大步,则难上难。读明 明是难之书,而以不畏难之精神读之,则有心得犹易;读似较易而实 更难之书,能有心得还要难。如读明白提出抽象之理论之书而有得, 易;读未提出抽象理论,而融理于事,待读者自悟其理之书而有得, 难。读文字繁之好书有所得,易;读文字简之好书有所得,难。故论 语似较孟子易而实更难,庄子似较荀子易而实更难,诗经较楚辞易而 实更难,史记似较汉书易而实更难,禅宗似较大台法相易而实史难, 新书约似较多玛斯奥占斯丁之住、著实更难,读似较易之文学诗歌而 有心得,亦可较读理论之书有心得更难。此皆如行于似较平坦广濶疏 朗之道路,而随处有所得,比翻过崔嵬险峻之重峦叠嶂,随处有所得 更难。 p24 说学问之阶段,非常精辟。(一) 我此文所謂學問之階段﹐要活看不要死看﹐人一生學問當如此﹐對任一學問亦當如此。 學問的第一階段﹐是相信他人的話﹐此他人﹐或是父母﹐或是朋友﹐或是師長﹐或是所佩服的今人古人﹐或是公認的聖賢﹐而依他的話去思想。 小孩子初走路時﹐必須扶著大人的手走。 學問的第一階段﹐不能是懷疑﹐與反對。因絕對的懷疑﹐是一虛空﹐不能成一開始。絕對的反對﹐使任何學問的開始﹐成不可能。 一個小孩子﹐愈能專誠的聽人講故事或講話者﹐這小孩子便愈是大器。 一個人聽人講話﹐而不假思索便先信為真﹐不疑其為欺騙﹐這亦是其愚不可及的大器。 器之大﹐在其能容物﹐人心之大﹐首先表現於其能信與願信之量。 (二) 學問的第二階段是疑。 人因願信﹐欲求有所信﹐而聽人之話或讀古今人之書。然我們對持論相反之各種話與各種書﹐不能皆信。而人之話與書中之思想﹐亦可與自己之經驗及思想相異或相矛盾﹐而不能不疑。 對一切人之話與書中思想皆相信者﹐必至無一真信。這樣治學問﹐永不會有自己的思想﹐至多只能記得他人的話或書中之文字而已。 -- 此即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到家﹐亦不過等於一人形字典﹐人形辭書﹐此之謂讀死書﹐聽死話。 人之自己的思想之開始﹐是疑他人之話﹐疑書中所言﹐亦疑自己之意見思想﹐恐怕不對。而對相異相反相矛盾之思想﹐求一抉擇﹐求一會通。 人在疑時﹐如小孩之開始獨立走﹐左亦不是﹐右亦不是﹐忽然跌下﹐忽然爬起。 人之學問歷程﹐都必須經過一羣疑並興﹐寢食俱廢之階段。在此階段﹐我們常不免覺父母﹐師長﹐朋友﹐古人﹐今人﹐聖賢先知之言﹐若無一可信。煩悶之極﹐常會生何必讀書何必治學之感。 然人不經「疑」者學問必無進步。而在學問中﹐愈能大疑者﹐而感大煩悶者﹐愈是大器之微徵。 (三) 學問的第三階段是開悟。開悟是任何學問歷程中都有的。 疑是山窮水盡疑無路﹐開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是菰蒲深處欵無地﹐開是忽有人家笑語聲。 人家笑語聲﹐只是自家笑語聲。這即是在可疑的一切之外﹐發現不可疑的某物或某事或某一道理﹔由此而發現不可疑的某些物﹐某些事﹐某些道理。 「誰謂河廣? 一葦航之。」人只要發現一個不可疑的﹐便可開始去航渡真理與學問之海。 各人所發現的不可疑之事物或道理﹐可各不相同。但是一定要有。亦絕不會莫有。重要的是人要常常去自覺其有﹐人之思想﹐乃自然環繞此不可疑者﹐而生長而開展。 人在覺有不可疑之事物或道理時﹐人在學問境界中﹐才可說有心得。此所心得者﹐無論是異於人﹐或同於人﹐都是我的心得而屬於我﹐皆對我有至高上的價值﹐亦莫有人可以奪去。 人在學問中﹐有心得時﹐便會自覺以求有所心得﹐為學問之目的。於一切他人的話﹐一切的書的文字中之一切思想﹐都要反求諸自己的心﹐而看其是否真安放得進去。於心不安﹐絕不含糊﹐而不即信為真。把他擺在心之角落中。此時人是「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人﹐不敢以為非也。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何況朋友? 何況師長? 又何況名流學者? 何況流俗的意見? 人在學問中﹐真有真知灼見﹐便可以雖千萬人吾往矣。人由此而自己作自己思想的主宰。而人只要真能為其自己思想的主宰﹐人遂皆可在其獨立蒼茫自用思想時﹐自覺上天下地﹐唯我獨尊。 (四) 學問的第四階段﹐是由一點一滴的心得﹐連系成綫﹐成蛛網﹐成面﹐成體。人的心﹐乃以思想的內容之逐漸廣大而開展﹔於是其自尊心亦一復向上凸冒﹐更絕不至化為驕傲。乃由其心之廣大開展﹐化出一涵容他人之相異思想的度量胸襟。與我相異的思想亦許真﹐亦許錯。與我相異而皆真者﹐皆如道並行而不悖﹐人乃見真理世界﹐真是坦坦蕩蕩的亁坤。與我相異而錯者﹐與真固不相容。但是一切觀念思想的錯誤﹐都由於其越位。把越位的觀念思想﹐重加安排﹐使之各還原位﹐即不錯。馬有角是錯的。但角的觀念﹐本身並不錯。角的觀念﹐本是用在牛羊類的。牛羊有角﹐原是真理﹐把馬與牛羊混淆﹐乃生馬有角之錯。去此混淆﹐把角之觀念﹐再還於牛羊之類﹐便對了。 一切人類之錯誤﹐皆可作如是觀。由此而我們遂知一切人類之錯誤思想﹐皆依於真理﹐亦皆可重加組織安排﹐而化之為真理。 由此而人可了解錯誤的世界。錯誤的世界之底層與上層﹐皆是真理之世界。無論人如何犯錯誤﹐而此底層與上層之真理世界﹐卻永遠安靜而瑩澈。 人在真知錯誤之世界之底層與上層﹐即真理之世界﹐人遂知隨處翻過錯誤﹐透過錯誤﹐以發現真理﹐而同時能寬容他人與自己之錯誤。他知一切錯誤﹐在真理世界前﹐都只如浮雲過太虛。他們最後要隨風吹去的。 人之學問﹐到此境界﹐乃能有學問之樂。真理之世界是坦蕩乾坤﹐故可樂。真理之世界悠久而恆在﹐故可樂。樂真理之世界即樂道﹐樂道即學問之第四階段。 (五) 學問之第五階段是知言。知言是知真者之所以真之各方面之理由﹐而又知錯者之所以錯﹐與如何使錯者反於真﹐由此而後人能教人﹐能答人之疑問﹐能隨機說法與自由講學。 人之知一真理﹐總依於一理由。但是一真理﹐不只有一方面的理由﹐且有多方面的理由﹐以至有無數方面的理由。此即邏輯上﹐所謂不同前提可得同一結論。人常是自一條路通羅馬。然而條條大路都通羅馬。所以人從一條路到羅馬﹐不能便定居在羅馬。還要再離開羅馬﹐試去從條條大路走到羅馬﹐通羅馬。由此人才能把其他路上的人﹐亦帶到羅馬。並且對於想到羅馬而已走上崎嶇小路的人﹐或背方向而行的人﹐指出到羅馬的道路。此即是使迷失真理之路而犯錯誤者﹐知其所以錯﹐及如何可反於真。由此而後學者成為真正教育家。人要當教育家﹐亦才真知學問艱難﹐學問的無窮﹐與教人之不易。因通羅馬的大路﹐莫有人走的完。而走上崎嶇小路背方向而行的人﹐是太多了。 故人之學問﹐到了想當教育家的階段﹐人將重新再感到他自己之無知。 他之無知﹐是因為他之不能定居在羅馬﹐而要離開羅馬﹐去重走生疏的其他的路道﹔重與未到羅馬的人走錯路的﹐站在一起。這樣﹐他是不能免於無知之感的。因為他的無知﹐即是他自己的無知。於是他與他們不免同樣的要處處感到惶惑與疑難﹐並沿路問人。由此而到學問最高境界的人﹐看來便與無知無識的人一樣。曾到羅馬者與未到羅馬者一樣。你說你到過羅馬是無用的﹐因為大家同在一生疏的路上。 這亦就是孔子之所以說他自己之無知﹐蘇格拉底之所以說他自己之無知。牧羊人此時自己亦化為一個羊。聖人最後亦與初學步的小孩一樣﹐而只有一樸實的信心。即相信大家翻過崎嶇的小路﹐終會走上的羅馬大路。 這亦就是學問之最後的第六階段。p45 体征无限而承担有限,是为至大之庄严。中国先哲之从人之性理、性情,讲人禽之辨,其义谛恒极精微。今姑只依上文所提到之孟子所讲之仁义礼智来说,则仁即无私的普遍的恻隐不忍之心。义是本于人格尊严之自觉,故孟子以人之不屑受嗟来之食,与「所欲有甚于生者」见义,而以公平正直之心,对人接物皆为义。礼见于自己谦让与对他人之尊重。智见于明辨是与非。p82 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p111一﹑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发展之四阶段  本文谈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发展,主要是根据我个人之所闻所见与所感,加以直述,而不是根据六十年来之史料,加以分析论列。我写此文之动机,亦不重在叙述过去;而重在以过去为鉴,以致我个人对于现在与将来的中国青年的期望。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发展,可以略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长处,亦有它的缺点。皆可以为今后之青年之鉴。今先从长处方面说此四阶段。  六十年前今日,是兴中会成立第二年,亦即中山先生第一次谋在广州举义失败,而陆皓东被捕成仁之一年。以后直到辛亥革命之十六年中,有秋瑾、徐锡麟、谭嗣同、邹容,及黄花岗烈士等,相继殉难。他们都是青年。为了復兴中国,而不惜前仆后继。关于这时代的革命青年精神之记述,我最爱读的是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这时代的青年之所以能慷慨奋发,他们心中的理想人物,是文天祥、史可法之流。他们的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丹心碧血,成仁取义的儒家精神。这从他们的言行,处处可以证明。这精神是中国在近代受西方文化政治经济势力之冲击压迫后,中华儿女为了达革新中国之目的,而表亲的一种最崇高伟大神圣的牺牲精神。这牺牲精神,在底子上说,是纯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但同时是为革新中国,復兴中国。故与文天祥史可法等传统的气节之士,为保存故国山河,中原文物,而牺牲个人者不同。这是一种为开创未来时代,而不惜牺牲个人之精神。此却有似于西方之革命家之精神。因而这种精神虽在底子上是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同时是以一新形态表现。所以后来国民政府定黄花岗节为青年节,我认为是对的。中国之新青年精神,实乃从此时代之青年精神开始。此时代之青年精神,是真正能继往而又能开来。因其是既根于中国之旧传统,而又有一新形态之表现的。  中国六十年来青年精神发展之第二阶段,应当是五四运动前后之青年精神。五四运动,在根本上,是学生反对丧权辱国的条约之政治运动。这与辛亥革命前先烈们之革命运动,纯为对本国政府的不同。亦与先烈们之精神,表现于牺牲自己者不同。五四运动,是始于青年之自觉的要求保存国家之权益。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们,可以去打外交部,毁外交部长的住宅。这事本是非法的。但是这同时是中国学生,自觉其爱国精神高于当时之政府之客观表现。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本是中国文化精神之一端。但在过去的中国知识分子,至少须通过表面上的忠君,才能作以天下为己任的事。此中即可有一精神上之委屈。此精神之伸展,便理当发展出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之精神,是政府与人民平等,不自居人民之上,而且共同在遵守的宪法下活动。但是在中国过去君臣之名教大防中,政府毕竟在人民与一般知识分子之上。因而要发展出中国民主政治,中国知识分子在民国成立后,势须再一度客观的表现一种视「不能保护国家权益的政府」若无物的精神。此即五四时代学生打外交部的非法活动之所由生。说其是非法,是因在民主的立宪国家,亦不当有此事。这表示当时的学生之意识﹐尚非真正的民主的立宪国家之公民的意识。但是这运动,亦表示中国知识分子,真感到「政治必需民主,才能免于丧权辱国之事」的迫切要求之开始。在五四运动以后至今,这迫切要求之成为一求政治民主的潮流,此对中国过去的歷史而言,毕竟是一划时代的事。  五四运动是一种青年运动,其中表现一种新的中国青年之精神。过去时有人争论五四运动是谁领导。有人说是由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领导的;有人说是由孙中山一直在南方领导的反北洋军阀之政治运动,所间接影响而成的;共产党则说是当时的共产主义者领导的。这些争论,实都是枝叶。在根本上,五四运动只代表一时代的青年精神。当时全国学生之响应北平学生之活动,只是一爱国意识。百年来的中国人,一直的愿望,本来就是要復兴中国。故无论说谁领导,都不重要。因为谁都可以领导,而实际上谁都不配居领导之功。这只是一时代之青年精神,自己在领导自己。这精神是辛亥革命前之牺牲自己的青年精神,发展为一种永保持国家权益;而要干涉政治,主宰政治的精神。这精神使青年认识政客,官僚不是国家之主人,同时自觉他自己才是国家民族之生机之所在。因而五四时代的青年,有一种不愿受什么现实的势力,传统的习惯,和一股社会文化风气的束缚,而尊尚个人自由,新鲜活泼的朝气。这个时代青年精神之价值,是我们所不当否认者。唯今言中国现代青年精神者,只知一五四运动。则不足为训。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第三阶段的发展,是国民革命时代的青年精神。国民革命是一打倒北洋军阀,与反帝国主义的运动。这是承五四运动时代之政治意识之进一步的发展,而为中国现代之知识分子。要求改革内部政治,并求解除外来束缚之具体的革命实践。余生也晚,在五四运动时,我还在小学读书,只记得参加爱国游行的事。但在国民革命北伐前,我已在北平读书。亲见这时代的有志青年,纷纷由北而南,从军革命。留下的,亦不愿停滞在新文化运动时代的思想家、学者的思想。当时青年的心理,是看不起个人自由主义,而愿投身革命组织:参加国民党、共产党或其它政党,以救中国。此时青年精神,是一种寧牺牲个人自由,而服从集团之纪律,以救中国之精神。这与辛亥革命前之青年精神,是以个人之碧血丹心为革命而牺牲不同,这与五四时代之青年之只有一笼统的爱国之情感冲动亦不同。这时代的青年,是由理智以自觉的了解,只赖个人之力不能做什么,必须集合同志,乃能作救国之事业,因而自愿投身于一政治集团,以组织之纪律,约束自己。这时开始有划时代的学生军参加北伐,在丁泗桥作战,首打败了吴佩孚。这时我认识不少青年,都是分别为其所属之政党,所信之主义奋斗,而流离颠沛,而被捕就戮。这些人虽然名不见经传,然而他们仍各有一段精神,可永垂天壤。这亦决不容五四时代的人与后人,忍心抹杀其价值者。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第四阶段,是抗日时期之青年精神。国民革命时代的青年精神,是反对帝国主义。而国民革命成功的结果,是产生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终于日本帝国主义之铁蹄,横扫中原。这时政府西迁,而千千万万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青年,亦退却至中国之西南半壁。这是中国近代歷史上之一最大的悲壮剧。这时我在大学教书,亲眼看见听见无数江南塞北的青年,徒步转徙数千里,到大后方读书。衣不被体,食不饱腹,其苦况较今之调景岭之难胞,或尚有过之。但是他们安之若素,一年、两年、四年、八年,等待,期望。终于日本投降,然后回家拜见父母。这时代的青年精神,据我所了解,与以前之青年精神之不同者,在其最能脱去中国从前知识分子的一些习气,辛亥革命的青年之从事革命,有些常不免一种旧士大夫的矜持气。五四时代的青年之爱国,与讲新文化,新思想,如其谈恋爱,常不免一种中产人家的少爷小姐气。国民革命时代的青年之从事革命,则常带一种五四以来新知识分子之浪漫气。但是在抗战时代之青年精神,则大体说皆较能脱去这些习气。其生活是更平民的,艰苦的。故其意识亦是比较朴实的,少浮华的。从整个来说,我所最喜欢的青年,仍是在抗战时期,由前方流离转徙至后方的青年。而这些青年亦即对抗战后之政府最失望,而被共产党裹胁以去,而支持*共统治大陆的青年。这真是一最可悲的事。如果我以上说的不错,则六十年中国青年之精神,实随时代而发展。一时代的青年精神,有他特殊的可爱处,可贵处。辛亥革命前的青年精神之可爱处可贵处,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精神。五四时代之青年精神之可爱处可贵处,在其表现中国知识分子要求主宰政治,改革社会的一股新鲜活泼的朝气。而此两种精神,都是直接在青年个人身上表现的。至于国民革命时代之青年精神,则是通过对政治集团,对主义信仰的献身而表现。抗日时期之青年精神,则通过对民族的抗战事业之忠诚而表现。这些事,我们不要因其太近,而忽略其价值。这都是为炎黄子孙的中华青年之永远的光荣。我们亦不要想:表现这些青年精神的青年,有些已死了多年,或其墓木已拱。亦不要想:一度表现这种青年精神的人,今成中年老年,他们已不復再能表现同一的精神,以至把他们在青年时代会表现过的精神,亦忘记了。我们不必为此等等致其叹息。我们看时代精神之行程,可是不着眼在任何特定个人。个人死了,个人不能继续表现其原有的精神了,只是个人的事。但是那种「精神」,只要曾经存在,其中有一价值,则此价值即存于永恒之世界中,我们亦永当肯定其中之价值。而此价值,亦永远可为我们所不忘,而永存于我们之心中,以永远去启发后来的青年精神。二﹑ 各阶段之青年精神之缺点  但是我们一方要承认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的价值,亦须知道他们的缺点。如果莫有缺点,为什么由六十年来之青年化成的中年、老年为中坚份子所组成之国家,会弄到这种田地。对于六十年来之中国青年,首先我们发现几乎是一般的现象,乃方才我所说已暗示到的,即六十年来的中国青年之优良的青年精神,在其到了中年老年,便几乎都很难保持下去,亦很难在他个人身上,发展出更高的精神,或其它的优良精神,以成就他的中年与老年。于是此更高的精神、其它的精神,只好让后来的青年来表现。当青年成为中年与老年,即络续趋于精神之停滞与堕落。这不只是此六十年中年老年的悲哀,亦即是青年自己的悲哀,民族的悲哀。在中国古代与西方,似都不是如此。而今后中国青年,所面临之最大的考验,即如何去掉六十年来青年精神的缺点,以求如何保持其优良的青年精神至中年与老年,或在中年老年能发展出更高的精神及其它的优良精神。如其不然,则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今日之青年之前途,仍是悲哀的,而民族的前途,亦仍是悲哀的。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各阶段之共同缺点,如具体点说,则照我的意思,是在其精神之价值,皆只表现于消极的破坏的方面。首先辛亥革命前之烈士之悲壮成仁,只是为要推倒满清。这价值是在消极的破壤的方面。这个时代之青年精神,汪精卫在当时,亦是有的。所以他能作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我们当然不能说黄花岗的烈士,如生存下去,后来亦会当汪精卫。此是厚诬先烈。但是只是消极的推倒专制黑暗之革命精神之不足建国,却见于民国成立后最早数年中,革命党人之反为人所厌弃的事实。这个事实,今之国民党人,或不愿意提。后来的青年亦多不知。但是民国初年的舆论,并不喜欢革命党,却尚可征考。这原因我想不只在北方旧势力之有意的摧残压制,这亦是因当时之革命党人最初的革命精神,本身仍是偏于消极的,破坏的,原不足担当积极的建国之大任。  五四运动时代的青年精神之缺点,仍在其不免只表现消极的破坏的价值。当时青年之一股新鲜活泼的朝气,诚然可爱。但与之相配合的新文化运动之精神,则所重只在批判怀疑,打倒礼教与孔家店,并倡文学革命等。这时代青年之新鲜活泼之朝气之价值,便仍表现在消极的破坏方面者为多。这时之青年如胡适之等,所提倡之个人自由思想,民主科学思想,诚然是与五四时代之青年精神要求相配合的。但是民主精神不表现于立宪的政治制度之运用,则不能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只是一反当时政府之政治口号而已。自由精神如不是一道德上自由精神,又不表现于具体人权之争取,求订之于制度。由法律以保障之,则终归于一种精神之放纵,与个人之浪漫情调而已。亦不能有成果。由于当时之提倡科学,使中国后来多少出了些科学家,与其它学者。这些人即大陆沦陷前学术界教育界之重镇。然而这些科学家,后来都多是赞成共产党的。这当由他们的缺乏一种整个文化意识,与健全的政治意识。这些科学家学者中,当然有许多特出人才,亦有可值得敬佩的人格。但亦不少真是为国民革命时代,及抗日时代之热情青年,所看不起的地道的个人主义者。这些人多自西方留学归来,只知羡慕西方。其在中国,如只是寄居。其寄居中国,只知道他个人之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与社会地位是重要的。除此以外,说什么国家民族,歷史文化,他们动辄视为空论。实则此只表示他们对此等等,并不真正关心。最不好的事,是最近一二十年我在大学中任教,我又随处发见这些人在学校中,政治场合中,特喜欢互相诋娸、讥剌排挤、倾轧。说起来每个人都是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时代风气培养出来的专家,就是心量褊窄,作事缺乏合作精神。在这点上,我总觉他们赶不上后来参加国民党与共产党的青年,比较能团结、能合作。亦赶不上抗战时代出来的青年,他们比较民族意识强,作事比较不计较个人地位,能吃苦。二十年来中国政治社会之领导人物,多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人,所化成之中年老年人。我们可佩服欣赏他们在青年时代的朝气,但是我们亦不能不承认此朝气中,仍有某一种缺点。此缺点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免倾向于一地道的个人主义。至于他们之口头上的个人主义之理论,则恒不免只是拿来批判、怀疑,打倒他个人以外的一切,由孔子、礼教、社会风俗、传统文化到自己以外的其它一切个人之用。这确是一很槽的事。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第三阶段之缺点,乃由国民革命之反军阀、反帝国主义,原是一消极的革命事业而来。此时代青年精神之长处,在能放弃个人自我,为政党、主义信仰而牺牲。此是可遥契辛亥革命前之先烈精神的。这时代许多热血青年,都为革命为党争而死了。但是国民革命成功,国民政府成立,却一方是五四时代出来的人来居高位,一方则是尚存在的从事国民革命的青年,化成要求以一党治国的中年。这时要以一党治国的中年,不似五四时代出来之人之毛病,在好个人之高位,其毛病在好一种集体的权力。由是而产生无数的党争与党内之派系斗争。国民党以派系斗争而离散。共产党之派系斗争,则将与其存在俱始而俱终。何以能为党而牺牲个人的青年,会化为集体的好权者?此中之理由,在其最初之为党而愿牺牲个人之精神之本身中,即未能免一缺点。即其愿牺牲个人以为党之精神,乃一面放弃自己个人之见,一面即执着党见。故当其革命成功,即要以其党见宰制国人,要以党治国而专权。凡以一党治国之事,行之既久,终必使国民离散。因以党治国之一念中,已将国中人分为党人与非党人。此一念已将国民离散。国民政府之失大陆,其最初原因在此。但其行宪,已使此事成过去。*共则正向此而趋,而其专政,必不免使民心离散形成内部派系之争,亦理之所必至,而决无可逃。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第四阶段之缺点,则在对日抗战本身,仍是一消极的事业。抗日时代之青年精神之可贵处,在其能为民族国家,而甘心流离转徙,从军抗战,受苦受难。但此仍是一消极的忍受反抗之精神。因这个精神在根本上是一忍受反抗,故当所反抗者去,而此忍受反抗之精神。又未得其转化为积极的建国精神之道路,亦不与积极的爱护中国文化而加以发扬,及积极的尊重人性、人道、人权之精神,相俱而行,则终必为反抗政府之*共之所利用,而助其得势。此即抗战时代之青年精神,所遭受之悲剧之所由成也。三﹑ 中国今后青年当表现之新精神  我们如果了解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四阶段之价值与缺点所在,便知中国今后之青年当表现之新精神之何所做。  我们了解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共同缺点,在其所表现之价值,皆偏在消极的破坏方面,便知今后有价值的青年精神,当求表现于积极的创造建设方面。建设什么?建国,建立自己之人格,学问,知识。这是一老话。但是我们须重新细解其涵义。今日时代之青年精神心不是说不需作消极的破坏工作。有如我们要反对俄国之帝国主义与大陆之极权的政治制度,此工作仍是消极的。但是此消极的工作,是根于我们之积极求建立一民主国家,积极的永保存和发扬中国文化之要求,积极的夺重人性、人道、人伦、人文和人权之精神。而这个积极的目标之达到,并不能以极权的政治制度之推翻为已足。这目标我们即以毕生之力以奔赴之,由青年,而壮年,而中年,而老年,尚不足以完全加以实现。这是我们之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永不能完的事业。而我们如真知其永不能完,并愿穷毕生之力以赴之,此「真知」即同时可保持我们现在之青年精神于壮年、于中年、于老年、以至于死,而将永无精神之堕落之忧。此点我希望青年朋友们,多多去从根认取,从根参悟,由此再去取法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四阶段之长,而转化其意义与价值。  我们说辛亥革命前的青年精神,是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为成仁取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当然值得我们崇敬并加以取法。但说到牺牲生命,这话不能出自他人之口。我们不能要别人去牺牲生命。而且由为国牺牲,而血食万世,留芳千载的机会,亦非人人可得。当文天祥、史可法、与陆皓东、林觉民,不是人人都有份的。但我可以换一句话说。实际上人人都可在其生命存在时,时时处处积极的表现一种牺牲生命的精神。我们须知,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即一向老向死而迫近的歷程。人生的一切活动。无不本于自然生命力的耗费。因而一切自觉的求有所创造的活动,都是人之自觉的在牺牲其生命力之一部份,亦即可说是对生命有所牺牲,而自觉的向死的活动。试问思想家不牺牲其一些生命力,如何能发现真理?诗人不牺牲其一些生命力,如何能写诗?事业家不牺牲其一些生命力,如何能成事业?贤妻良母不牺牲其一些生命力,如何能造一好家庭?一切人生之自觉的创造活动中,同赖于人之一种牺牲的精神。依我的哲学,真正的人之所以要有自然生命,在其深心中,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要实现他的精神上之理想,而成就其精神生命。一切真正的人,为了实现其精神上之理想,他都愿多多少少有所牺牲。因而凡真正的人皆有其「所欲有甚于其生者」。但是人亦皆愿保存其自然生命,以使其更能多实现其无限的精神理想,成就更丰富的精神生命。故除非在二者不可兼得时,人总是爱生。然真正在二者不可兼得时,亦是人人都可死的。君不见报上常见有极普通的人,为了不得其精神上之所欲而自杀?所以我们亦并不须只以踏着先烈血迹前进一类的话,去教青年学牺牲。重要的只是每一青年要有一积极的正面的精神上之崇高理想,有此理想,而真觉其可爱,习于心而存于梦寐,则纵然前面有血迹,我们到那时。也人人都能照样前进。如果你说你会怕,青年们会怕。则你尚未了解真正的人性,须下苦功参悟。而且如果真正人会怕,则任何要人牺牲生命,成仁取义的话,亦永不会有效。所以我赞成定黄花冈节为青年节,但我并不赞成要青年们直下便去学他们之牺牲生命的精神。这还是消极的。更重要的事,是青年们要有一积极的正面的精神上之崇高理想,真觉其可爱,使之习于心,而存于梦寐。唯此是各人自己之修养工夫之所在。亦无一足以为外人道。世间亦只有由此真工夫,而有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有血性之青年人所能有,而中年人老年人可更能有者。青年们如全无此真工夫,则不管你在青年时能如何慷慨激昂。置死生于度外,到了中年与老年,血气既衰,同免不了堕落为只求苟且偷生的官僚政客。这个道理,是中国以前儒者都了解的。辛亥革命前先烈之精神,除了由于国亡无日之忧惧。满清之黑暗专制而激起者外,亦当兼是由于先受中国儒家文化,直接间接的正面的陶养。但是数十年来之为政者及主义宣传者﹐却多不了解。于是愈求忠贞之士,而相去愈远。故至士节败壤,将不能守土,官不能殉职,天下乃瓦解土崩于一旦。悲夫。  我们上文所说的是要转化辛亥以前之青年先烈之牺牲精神,为一种积极正面的各人在内心建树一精神上之崇高理想的今后之青年精神。我们其次要说的。是我们还要转化五四时代具新鲜活泼的朝气,各自崇尚其个人自由的精神,为尊重一切人之人权,而求建立制度,加以保障的精神。我们说五四时代的青年成为中年老年后,恒不免堕落为地道的个人主义者。而这种地道的个人主义者,无论如何,我看不出什么值得尊敬的地方。一个人如真只求他个人的自由,则尽可以到英美去住家,这就够了。我们现在要在中国提倡个人自由,决不能是只为我这个人,而当是为中国一切人的个人。在此我们首先应当对于在大陆的我们之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及一切同胞之失去一切个人自由,先有一难过不忍的惻隐之心。本此心去求建立一社会政治制度,以保障中国一切人之个人自由或人权。这是一极客观上需要逐步实现于中国之国家社会的事。此最有待于海外之能享自由的青年之共同的道德的努力。此努力,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只为我个人自己,而是兼为我个人以外之其它之一切个人。离共同的道德的努力,此事决无自然实现之理。而今后之青年们,能有共同的道德的努力求实现此事,此即可把五四时代之消极的求去除个人之束缚的重个人自由,及空谈自由人权之理论精神,转化为积极的为中国建立一人人之人权有保障的自由社会的精神。这亦是今后中国青年之划时代的使命之所在。  再其次,从国民革命时代下来的个人自愿献身于政党主义的青年精神,其价值在青年们之能为一客观的政治组织与政治理想而奋斗,这是比五四时代留下之个人主义精神进一步的精神。而中国之社会要发展出各种社会组织,真正之民主政党,亦理当有此阶段之青年精神为之媒介。但这种精神后来化出之以一党专政,及党团派系之意识,则明须彻底转化。此转化后之精神。不能返到五四时代留下之地道的个人主义的精神。这当是一种「一方能本合作精神,以积极的参加客观的社会组织、政党组织,并为之而奋斗,而同时尊重其它的社会组织、政党组织,而在一公共的国家宪法下,求相异而相益,相反而相成」的一社会化的个人精神。而中国之建国,如离此种形态之社会化的个人精神为基础,亦是终古无可能的。  最后对日抗战时代的为国家民族,而忍受痛苦反抗强敌的中国青年精神,亦须转化为另一积极的真正要重建中华的精神。现在我们是退居到了海外。但是正因为此,整个大陆的秋海棠叶,便更能全幅的呈现于我们之心灵。而整个国家之山河、人物、歷史、文化,亦都可横陈于我们心灵中。因而我们每一人即可在我们主观的世界中,涵盖着一整个国家。说到这点,请大家不要悲伤。世间上有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主观心灵中真存在的好东西,必然要求客观化。在心灵中已成为整个的好东西,它就要整个的客观化出去。此处的好东西,就是我们之积极的正面的去重建「能表现中国文化精神而光大之,能表现对于人性、人道、人伦、人文、人权之尊重之中国之国家社会」之理想与精神。而此理想与精神,则必待于今后之中国青年,尤其是海外之广大青年之加以承担。一九五五年九月《大学生活》第二卷第五期甚为精辟,很有参考价值。
  •     如果七八年前我有幸读到这本书,现在的我肯定另有一番新的气象前景。那时候的我正郁闷于不尽人意的考试成绩,在别人埋头背书做题取得进步的时候,我却自以为聪明地寻找起来所谓的学习方法。一本本教授方法的书没少看,学业却没多少长进,人倒是因此浮躁了太多太多。从此以后再不像从前那般踏实,常常幻想着凭借着某种牛逼的方法一鸣惊人屡战屡胜。知道现在,这种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态度还不时地侵扰到我,是我很难静下心来。所以,当我读到《学问与方法》这一章的时候,有一种醍醐灌顶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这里面夹杂着大量的遗憾和后悔的情绪。所以我写这篇书评的意愿其实相当强烈,我希望能够警示我,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常常警惕做学问的方法陷阱。唐君毅先生在本章中的主要观点可以表述如下:1.学问与学问的方法同时而生,并无早晚之分;2.只有亲身体会过做学问的酸甜苦辣之后,再读方法论的书才能有所共鸣;3.学问的方法,一部分可以表述出来,另一部分却不能表述,只能存乎一心;4.方法不是万能的,有些方法的作用是很小的。正是这四点,仿佛让我中了好多枪,枪枪打到心口上。回想我当时的情景,不正是违背了以上四点吗?因为觉得先有学问的方法,才能求得学问,所以一头扎进了教授方法的书中,不再努力背书做题,违背第一点;因为并没有认真做题背书,所以教授的方法一无所用,违背了第二点;因为只看能够表述出来的浅显易懂的学习方法,奥妙的只可意会的学习方法自然不能掌握,违背了第三点;因为自以为方法是万能的是一劳永逸的,所以乐此不疲地寻求方法,掉进了陷阱中摔成重伤还不愿出来,违背了第四点。所以我的求学之路显得如此坎坷,获得的学问显得如此轻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只可追。我要以青春年华中沉重的经历为教训,提醒以后的自己和做学问的人,读读《青年与学问》,读读《学问与方法》,时刻警惕做学问的方法陷阱,脚踏实地地求取进步。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適才拜讀唐君毅先生《青年與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畢。此前爲同仁、學生開書目時常常推薦此書,其實自己亦未及寓目。唯深人無淺語,愚於唐先生人格學問,深致敬意與信心,相信此書必能嘉惠初學,故力薦之耳。日前適見尚友書屋有唐先生系列著作低價打折出售,個人特爲傾倒之《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等書,與《青年與學問》皆在此列。尋思曾於授課時對諸生大力推介唐先生諸作,恐應者寥寥,無人識卞璧,致貶其值而售之,不免深覺遺憾,咨嗟久之。回家偶檢書,發現書架上國內出版唐、牟、徐諸人著作大體齊備,獨缺此小冊,不覺大爲驚異。乃再往尚友書屋購得此冊。近日事忙,斷斷續續,約三四日之功,今日淩晨讀畢此書。閱畢,不由釋卷長歎:先生此書乃應時代機運、青年器識,而傾一生學問相授,深情厚意,諄諄切切;睿識卓見,發聵震聾。道德文章識見,何止爲青年所當師法,直與古今賢聖把臂同行可也!書中無一篇不精彩,精彩處,不一而足,若必一一列舉,只好將此書全文抄錄以應之。此書當再讀三讀。
  •     庄子说“道行之而成”
  •     最令人气愤的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竟然公开用超大号字排版,排版很拙劣,这是我买书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内容不提也罢。总之,有吃苍蝇之感。枪手太多,书评令人防不胜防。
  •     莫勘三教异同,先辨人禽两路。
  •     湘白君游学川大赠雯以此书
  •     儒家哲学,谆谆教诲;天风立志,分科全理;读书难易,六通四辟;五阶知言,六阶无知;绝处逢生,自觉真我//斵轮之法,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读数字腻味,不知不觉在下午时分翻阅玩味着修养之书,在急躁的复习匀出时间来阅读,考后补录入书评罢。
  •     信、疑、开悟、乐道、知言、无知
  •     好久没有花五块钱买到一本读几篇就泪奔的书了!!!为什么前几年没看!!!
  •     爷爷那一代人写的书, 语言是有点半古文的味道("半古文"这样描述可能不准确).也有浓重哲学的味道!!作者是一代大师!
  •     个人才疏学浅,因为老师推荐的,才读了这本书。... 阅读更多
  •     唐老说的很多道理乍一看虽不难理解,却是要用毕生来琢磨的
  •     做学问还是有点乡土气息的好,唐君毅先生之论精彩非常,勿令好书蒙尘才是。
  •     说难说易都容易,个人甘苦个人知。
  •     略读。非非看不可,不做推荐。
  •     总有点区别于动物的追求
  •     启蒙
  •     应该成为教科书
  •     決定短期看幾本顯淺的書。。唐君毅此書大多是對孟子之發揮,於初學者有啓蒙功用
  •     【德国哲学为用,宋明理学为体。】(哲学书,纯西哲读完的有:《理想国》、《谈谈方法》,柏拉图《游 苏 克》,第一本当然没读懂。)
  •     初读,既惊且惧,惶惶然自惭形秽。再读,稍去轻浮之气,慕其中正之风。
  •     看完之后把它送给小石了。
  •     东西是送人的,自己还蛮喜欢的,朋友觉得一般……不过这倒没什么,就是送的时候太慢了,可能是赶上十一人多的缘故吧……书还是不错的!
  •     读到简单,却思考的难; 一位过来的学人给新人的一种启发, 一本好书给人带来的是解惑是感动
  •     在《说学问之阶段》里,语句让我信服。不过这是不是因为儒家思想禁锢了我呢?还好我喜欢儒文化。
  •     关于阅读和中国道德文化的几篇文章大赞!
  •     唐先生的书,最好还是读一读。下面有人说是“老生常谈”,让我不禁疑问:做人的学问难不成还有什么“新颖”的说道?这话真是透着一股浮躁,不踏实,其实做人做学问要真说,也就一“诚”字而已。要谈就必然、只能是“老生常谈”,然则这老生常谈,却是要一辈子去学习实践的——且尤不能至。现在的年轻人就该好好看看这书,去去身上那股浮燥气。
  •     不是很好读
  •     我并不喜读唐君毅类似谈生命体验的书。
  •     道理都知道,但谆谆教导,令人看得进去。
  •     时间过去这么久,特定的观点放在当下的时代也不显迂腐,推荐年轻人都读读。
  •     至少让我对某些事情不再迷茫
  •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今人守着多少,又丢了多少?有句话印象比较深:莫勘三教异同,先辨人禽两路。
  •     年轻人值得一看,是写给几十年前的年轻人,但很多是相同的问题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20150611
  •     ”一個人聽人講話﹐而不假思索便先信為真﹐不疑其為欺騙﹐這亦是其愚不可及的大器“ 就是冲这句话看的这本书
  •     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产生了mark一记等我牛逼了再来读一次你的冲动
  •     用心良苦
  •     此书娓娓道来,读之如沐春风。牟宗三先生称唐君毅先生是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以其全幅生命之真性情顶上去,继承而弘扬此文化意识之内蕴,尽了此时代学人之使命。唐先生当之无愧。
  •     中国图书网淘到的。翻了遍,似懂非懂
  •     书虽小,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很多文章反复读了不下10遍,依旧觉得需要反复阅读思考。
  •     重点推荐《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发展》一篇
  •     先生心境甚高~ “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世俗上的幸运,都是使人精神理想向外下坠的。而世俗上的不幸,都是鞭策人之精神理想向内上升的。” “人在获得了什么时,要觉自己并无所得。人在觉自己是什么时,要觉自己并无所是。” “我却深信一个人要真成一个人,必须从忘掉自己之所是所有,而空无依傍上下工夫。” “在物质上精神上我们同可借贷于人。但是我们必须在借贷时即决心要还。”
  •     不错,应该是正版,正是所需要的。
  •     自己水平不够,有点不太好读,先放下吧
  •     老生常谈
  •     多看自然有帮助。字体偏大,排版不佳。不过毕竟内容才是关键。
  •     新儒家唐君毅的读书治学为人为事的文章集结,值得一看。
  •     条理清晰,行文朴实,恳切之语犹如对谈。读罢对中国文化精神有了情感上认识上的连接,接上地气了的感受。另一方面自感愧为青年,感到自己的轻浮与虚弱!
  •     读完此书才觉采铜叔志向之高远,坚定;自己丧失志向已久。
  •     现在读书学习要向难出去深处去高处去远处去大处去。先吃糙米以健胃。先看分量重而不大看得懂的书。先想不易想得通的问题。先求把握不能全把握的义理。 学问不能死 什么是真我 立志难在立得定立得稳
  •     受益匪浅。尤其是前面几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